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徐冠华院士:遥感技术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遥感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遥感走向市场、走向大数据,走向互联网+,才刚刚起步迈步子,前方的路还很长,这是新的更广阔的空间,这是技术与金融资本共舞的空间。

  2016年8月10日-12日,第20届中国遥感大会在深圳召开。这一遥感技术交流盛会创办于上世纪70年代、平均每两年举办一届,代表了中国遥感事业发展的阶段性成就。会议旨在通过国内外学者、专家、企业、政府代表、行业用户间的交流,放眼国际化,扎实推进遥感应用向更宽广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方向发展。

  本届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围绕“遥感与人类可持续发展:机遇与挑战”进行了专题报告。

泰伯网

  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性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海洋开发、气候变化等问题。由于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使各国经济、科技、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更加顺畅,形成全球规模的信息物流。同时经济生产和科学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各种生产要素或科技分工的优化组合,形成全球化视角利益格局。让这些可持续发展问题超越了国家边界,变成全球性问题。

  全球化的格局促使人类必须以全球视角来研究和解决面临的问题,而遥感科学技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对其发展也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就意味着在解决区域及全球可持续发展当中,遥感科学技术发挥重大作用。

  中国遥感现状

  放眼全球,美国、欧盟、日本都已经制定了全球对地观测战略,并把GEO作为实施其战略的重要平台。总体上中国已经具备天空一体化综合观测能力,部署一批气象、海洋、资源和环境减灾科研和业务卫星,以及地面、业务应用系统等建设项目。

  虽然中国已经具备全球综合观测意识,也具有一定比较优势,但在配套的数据保障,进行提取、进行共享、应用服务方面,和国外先进系统相比仍旧存在差距。绝大部分面向全球卫星的对地观测系统还局限于国内数据的获取,这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中国作为联合主席国地球对地观测组织GEO,正在倡导建立全球性的地球观测应用信息系统,这与中国目前的全球性战略发展目标基本一致,这是今后发展非常难得机遇。未来的十年,是中国正面临着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可以充分利用GEO这个全球平台,在区域和全球层次上,加速赶超世界先进国家。

  遥感科学和技术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高分辨率、定量遥感时代来临,遥感数据获取能力已经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仍旧存在着系列性的瓶颈性制约问题。数据获取能力和数据处理应用能力,仍旧不能够相匹配。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全球地球综合观测系统的系统;

  2、高精度遥感模型与参数反演;

  3、遥感产品的真实性检验和不确定性;

  4、遥感数据和地球系统模式的同化;

  5、遥感大数据与主动服务。

  遥感应用服务模式和商业化展望

  高分辨率卫星观测系统的商业化,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需要制定和完善可实行的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政府扶持、政企合作,军民融合,国家和地方合作,大力发展高分辨率商业化卫星星座和数据服务与应用服务体系。

  目前,感技术应用目前产业化程度不高,市场化程度不够,遥感应用主体仍然是依托政府部门内部的相应机构,造成诸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深思。

  总结

  遥感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遥感走向市场、走向大数据,走向互联网+,才刚刚起步迈步子,前方的路还很长,这是新的更广阔的空间,这是技术与金融资本共舞的空间,我们大家尤其是年轻人要满怀信心,遥感技术有这个能力,我们的科学家有支撑这个新空间变成现实的能力。(整理|泰伯网 张瑜奕)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