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构建“空间考古学”时机已成熟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介绍了光学、微波、激光雷达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导航定位技术、虚拟现实、物联网、大数据等在考古中的作用与前瞻,分析了全球性空间技术与文化遗产研究的进展,提出了建立“空间考古学”的建议与措施。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以“文化遗产空间观测与认知”为主题的第487次香山科学会议上,与会专家指出,国际上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方兴未艾,应发挥我国遗产大国优势及空间技术优势,抢占空间技术与文化遗产有机结合研究的制高点,形成中国在该领域的优势,并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设在我国的条件,为国际该领域发展作出独特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介绍了光学、微波、激光雷达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导航定位技术、虚拟现实、物联网、大数据等在考古中的作用与前瞻,分析了全球性空间技术与文化遗产研究的进展,提出了建立“空间考古学”的建议与措施。

  专家认为,构建“空间考古学”的时机已经成熟。“空间考古学”中的空间技术首先是发现的能力,其次是提供研究与分析手段,再者是对未知遗址的预测功能。

  专家强调,当前空间技术在文化遗产研究方面缺乏总体性布局,关于文化遗产的空间观测特性、机理以及遗产赋存环境对全球变化、自然灾害的响应等基础研究缺乏。亟须从全局出发,构建文化遗产空间观测与认知体系,开展理论—技术—应用的一体化系统研究,重点开展文化遗产信息的空间探测理论与方法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