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专家吁利用空间技术优势研究预测自然灾害

在近日召开的“空间技术对重大自然灾害机理的研究和预测”的第405次香山科学会议上,与会专家认为,空间技术与其他观测手段相比,具有大覆盖、全天候、多尺度等优点,应以此为基础组建天、空、地一体化动态立体观测体系,开展地球系统科学和地球自然灾害的研究。

  重大自然灾害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科技与组织管理体系,但我国尚未形成灾害研究、预测和防治的系统运作机制。为此,专家呼吁——“利用空间技术进行重大自然灾害机理研究与预测,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防灾减灾手段。这需要多学科、跨部门的专家共同努力,通过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才有可能在灾害机理科学与预测技术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在近日召开的“空间技术对重大自然灾害机理的研究和预测”的第405次香山科学会议上,与会专家认为,空间技术与其他观测手段相比,具有大覆盖、全天候、多尺度等优点,应以此为基础组建天、空、地一体化动态立体观测体系,开展地球系统科学和地球自然灾害的研究。

  重大自然灾害管理,航天技术大有用武之地

  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和学科的交叉融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通信定位等空间信息技术逐渐广泛应用于灾害研究中,并在重大自然灾害的预报、预警和动态监测中显示出巨大潜力。

  “航天科技在自然灾害管理中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说,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航天相继发展了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海洋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卫星、通信与导航卫星等一系列可用于自然灾害管理的天基系统,并积极参加了相关领域的国际合作。

  上世纪航天科技发展主要用于对地球资源、气象、海洋的研究和监测,今后航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深入到地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和地质灾害的研究和预测。

  “重大自然灾害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科学技术与组织管理体系。”马兴瑞认为,在这一领域,正面临两方面的挑战:一是重大自然灾害的机理研究与预测,这需要全面、广泛、深入、细致、持久地认识自然,对地球系统运行演变规律与致灾机理、自然灾害的征兆与演变过程、各类自然灾害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有深入完整的认识;二是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快速响应,要建立类似于“作战”的理念,针对灾前、灾中、灾后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建设由灾害机理研究、灾害预测预报和防灾减灾等系统组成的“平战结合”重大自然灾害管理体系。

  本次香山科学会议就是探讨运用空间科学技术研究重大自然灾害形成机理和预测的理论与方法,为我国卫星遥感、卫星通讯、卫星导航等空间信息技术减灾提供开创性立论依据,并在研究与应用中,实现空间信息科技与灾害预测科技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我国灾害研究、预测和防治尚未形成系统运作机制

  “我们现在研究都把时间花费各自为战上,自然灾害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关联性,仅靠几个单位几个部门难以形成举国合力。”中国航天总公司第九研究院原院长陶家渠呼吁,“要加强自然灾害链孕育与发生机理和预测的关联性研究,各研究单位不应封闭自我,要海纳百川。”

  “目前我国灾害研究、监测、预测和防治还没有形成一体化的系统运作机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重大地质灾害研究中心主任李德威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一个灾种的监测和预防可能会涉及地质、气象、航天、海洋、地震、水文等十几个部门,但现实中则是部门分割,缺乏统筹协调和信息共享,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脱节,横向和纵向都存在割裂。”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我国在防灾减灾的致灾机理和预测方法上已取得一些创新认识,必须建立常设研究机构,组织多学科专业人员对灾害机理、预测方法、灾害前兆关联性和取能减灾,长期开展系统的综合研究和协同创新。同时,应该从国家层面组织开展灾害和灾害链的研究,克服部门分割和门户之见。

  陶家渠等专家建议,应在国家自然灾害预测预防领导机构下,建立跨部门、跨学科的从事自然灾害关联性综合集成的常设性研究机构,提供开放的灾害研究平台和试验区,按照系统工程的思想,组织社会各方力量,群策群防,走出有中国特色的防灾减灾之路;从上至天文、下至地球深部,对相关的自然灾害,开展长期性综合研究;并从总体和全局上协调、引导各行业对自然灾害的分散研究。

  一系列科技和管理问题亟待解决

  与会专家表示,当前亟须解决一系列科学、技术及管理问题。例如,空间观测技术在灾害研究方面现有服务能力尚难以满足防灾减灾的需求,及时性、精确性、时空分辨率等都有待提升;需要加快进行气候变化的观测和建模研究,明确人类活动与自然演进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比重,降低我国气溶胶气候效应评估的不确定性;研究高精度的地磁和重力卫星载荷,满足地震预测需要;充分发挥灾害研究中老专家知识传承作用,避免有特色的灾害研究与预测方法后继乏人的局面。

  与会专家建议,要加快自然灾害的空间技术监测能力建设,以强化灾害机理研究,特别是灾害关联性研究,提升灾害预测与预报能力;加强灾害相关信息的共享与综合集成,促进多种卫星资源的综合利用,发挥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最大效益;建议在国家设立“自然灾害机理研究和预测”重大科学研究基金,吸纳多学科、多领域专家参与交叉研究和国际交流等。(陈磊)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下一篇

斯坦福学生推出WiFiSLAM室内定位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