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通用航空的福利,导航业还能消化500年

当你对智能驾驶、时空大数据等流行概念审美疲劳之时,或许可以关注一下另一波福利。

作者 | 鹿野

  当你对智能驾驶、时空大数据等流行概念审美疲劳之时,或许可以关注一下另一波福利。

  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500个以上的通用机场,通用航空器达到5000架以上,通用航空业经济规模超过1万亿元……这样的产业目标。

  紧随其后,发改委向有关部门、军方有关单位以及地方政府下发通知,专门布置上述指导意见的落实工作(《近期推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并将低空开放高度调整为3000米。

  自“九五”以来,我国通航业持续增长,但受制于空域管制、政策配套不足以及机场资源等因素,其能量释放始终被压制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2016年,我国通用飞机在册数量仅为2096架、飞行员人数5672人、通用机场64个,而运输航空的数据则为2950架、50504人、218个。由此可见其差距。

  直到2016年上述两文件出台,2017年各项配套政策密集颁布,通航业作为国家新兴战略产业才真正开始提速。

  因此,2017年也被称为我国通航新时代的“元年”。

  通航画了张吃不完的饼

  就在去年这个时间,民航局发布了《通用航空“十三五”规划》,更进一步地细化了我国通航的发展目标与路径。有关研究机构据此测算得出结论:到2020年,我国通用航空市场规模将达到3400亿元。

  具体讲,在通用飞机方面:按市场上飞机类别的比重计算出平均单价约为2621万元,假定我国飞机结构不产生大的变化,则通用飞机市场规模约为1310亿元。

  机场建设方面:地方级和基础级通用机场约为0.5-1亿元,国家级机场和区域级机场为5-30亿元,平均下来单个机场的建设成本约为2亿元,则机场建设的市场规模为1000亿元。

  培训方面:人均培训成本按现有的60万元计算,到2020年飞行人员培养的规模为42亿元。

  另外,根据美国的经验测算,运营、维保与租赁等环节的规模约为1048亿元。

  测算结果虽然与国务院的目标有一定距离,但也要承认,这对于任何企业而言都是一张足够大的饼。而且,这张饼达到“亿万级”也并非不可能。

  目前国际平均的通用飞机保有量为0.5架/万人,我国仅为0.015架/万人。不要说0.5架,即使能达到0.2架/万人,我国潜在的通用飞机需求总量就是2.8万架。按每架2621万元计算,我国潜在的飞机制造市场规模超过7000亿元。

  除此之外,还有飞行员培训、机场建设以及运营、维修保障、租赁等方面,综合起来我国通航市场的潜在规模将超过1.8万亿元。假定到2030年我国的通航潜在市场开发率达到50%,届时其市场规模就将接近“万亿级”水平。

  航空导航是下一个风口

  通航与空间信息产业最突出的相关性,首先就体现在航空导航(航空电子)方面。

  与有人驾驶的汽车不同,飞机对于航空导航的需求是刚性的,不论是哪种飞机都必须配备有导航设备。我国潜在的通用飞机需求总量是2.8万架,所以,空间信息产业第一步要做的是为这2.8万架飞机提供导航设备。

  目前,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市场上,领先的航空导航供应商是美国Garmin。在通用航空市场以及商务航空市场的前装(OEM)、后装和便携式设备中,其市场占有率均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不仅如此,国内企业要想在航空导航领域有所作为,面对的不仅仅是Garmin,还有国产民用飞机品牌偏弱的不利局面。

  据统计在我国现有通航飞机中,主要是以国外品牌为主导,国内品牌占比不足四分之一,其中石飞与哈飞是仅有的两家排进前十的国内生产厂家,而且国内制造商的产品主要以中低端的活塞飞机为主,高端公务机市场全部被国外供应商占据。

  泰伯网

 

  在去年第一季度我国共引进的94架通航飞机中,有罗宾逊20架(21.3%),赛斯纳和空客直升机各9架(9.6%),中航工业宏光8架(8.5%)。

  竞争对手太强大,国产飞机又不给力,形势看上去很不乐观。但是,想一想车载导航市场,想一想物联网……航空导航市场真的是铁板一块?

  几年前开车,我们还在用预装的导航找路线,现在一部手机就解决了,不仅准确而且免费。再比如微信和支付宝,我们并没有必然经历西方的“信用卡文化”,而是直接进入了无现金支付社会。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现代,在互联网技术渗透到世界每个角落的背景之下,任何细微的可能性都是有机会变成现实的。

  布局北斗是唯一的机会?

  对于致力于发展航空导航的国内企业而言,不要忘了我们还有北斗。

  去年11月北斗三号两颗全球组网卫星成功升空,到今年年底将有18颗北斗卫星发射升空,到2020年则将完成35颗北斗三号卫星的组网,并向全球提供服务。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一步步完善,它的重要应用也将在各个领域逐步显现。

  国内部分企业正在围绕着北斗卫星进行相关研究与开发。比如中斗科技,正向用户提供“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位置应用解决方案和相关导航定位产品”。

  去年8月份,中斗科技自主研发的“北斗低空飞行监视与服务系统”即“BD-cloud北斗云”通过了民航局认证,开始为行业和用户提供服务。同时,中斗科技在通航方面积极布局,打造了“通航云”、“无人机云”、“机场云”三个云。

  在整个民航层面上,民航局去年推出了“航空器追踪监控体系建设实施路线图”,旨在大力推动以“北斗”为代表的国产装备在民航的应用。

  “路线图”的近期(2017-2020)目标包括,为航空公司提供雷达和ADS-B等空管监控信息,大力推进航空公司卫星通信建设和应用,航空公司建立综合了新技术的航空器追踪监控能力等。并按照“先通用,后运输;先监视,后导航”的实施策略,开展北斗系统通航应用示范,对通航飞机进行北斗设备加改装,实现在通用航空中的监视与导航应用。

  远期(2021-2025)目标是“建成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器全球追踪系统”。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设备、平台主要包括北斗系统、自主星基ADS-B系统、自主卫星通信系统以及自主知识产权机载设备的制造、测试与适航审定等。

 

泰伯网

  航空器追踪监控技术演进示意图

  在这条路线图之下,将来所有飞机(包括通航)都要装上我们自己的“眼”,而且要让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始终被看见,不留任何死角——北斗就是实现这一切的基石。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