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实验室重点攻关的基于人机交互的多时相遥感影像围填海自动识别技术。如果某海域发生了没有确权的围填海行为,通过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监测采集的数据实时对比,系统会第一时间报警。”技术人员边在电脑上演示系统功能边介绍说。“该技术不仅大大缩减了地面监测的人工调查成本,更缩短了海域使用变化监测的反应时间,真正实现了海域使用管理的实时在线监测。”
实验室自成立以来,为我国海域管理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技术服务工作,并努力打造成为国家海洋局海域管理的核心技术支撑和管理工作业务化平台。其中,海域动态监视监测与信息集成关键技术研究是该实验室一项重点攻关项目。
与记者想象的布满各种高精尖仪器设备的实验室不同,该项目实验室更像一个写字楼办公间。技术人员都在各自的电脑前忙碌地收集着各种海域管理数据,对我国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这张“蓝色天网”进行着各种技术维护和研发工作。如今,这张网不仅能看得更远、辨得更清,对事件反应时间也更快,服务功能也进一步完善。现在,我国海域功能划分、区域用海规划、海域使用情况、监视监测成果等信息均可以通过这套系统监测到。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实验室技术人员的辛苦与付出。为了让我国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操作更便捷、显示更准确,除了日常的IT技术编程外,海量的历史数据整理和新数据收集也是科研人员每天的工作。“平时实验室的人并不多,很多人都外出做试验去了。”一名技术人员为记者介绍着情况,一阵匆忙的脚步声突然打破了实验室的宁静。原来是无人机“驾驶员”王飞回来了,他最近正在为无人机试飞紧张地做着准备。
据实验室无人机遥感监测技术工程师王飞介绍,为弥补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现场监视等手段的不足和限制,实验室在沿海各地海域实施无人机遥感监测,以增强监测的机动性、获取高分辨率的数据。
目前,实验室使用的无人机都是中短航时的,飞行时间相对较短,比较适合小面积用海监测。今年,实验室即将开展长航时无人机监测工作,其作业时间长、速度快,适合大面积用海监测及离岸较远的海域监测,通过不同机型的搭配可以有效应对海域使用管理常态化或突发事件的机动监测工作。作为一种新型遥感监测平台,无人机遥感结合卫星遥感、有人机航空遥感以及现场监测等常规监测手段,有望形成多层次空间、立体的海域监管模式,将有效提高我国海域使用监测与评价技术水平。(汪涛)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