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高校GIS技能大赛:三方共赢的一场比赛

目前,无论是GIS技能大赛,还是其它企业针对高校的活动都开展得如火如荼。GIS及相关专业都强调实践能力,GIS大赛的举办无疑给学生们提供了这样的动手机会。

  “通过参加比赛,最大的体会是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懂得了如何更好地与其他同学进行沟通。”来自郑州大学的大三学生左冠涛在谈到参加全国高校GIS技能大赛的体会时如是说,他已经连续两年参加这项比赛,并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在11月1日西安举行的中国测绘学会2012综合学术年会的开幕式上,左冠涛与其他获奖者一起接过了获奖证书,在他们的大学生涯里留下了很有价值的印记。

泰伯网
全国高校GIS技能大赛获奖者合影

  这已经是中地数码集团连续第四年承办全国高校GIS技能大赛了,而这项比赛的前身——MapGIS二次开发大赛,也差不多有超过5年的历史,影响力已经覆盖到全国大多数开设有GIS等相关专业的高校。GIS大赛,从开始报名,到提交作品、进行答辩,跨越了大半年的时间,无论对组织方还是参赛方来说,这个过程都是一次历练,其中的枯燥、寂寞、困难与坚持、突破、结果只有亲自经历才能体会。而具体到个别参赛学生,这个过程对其的改变用凤凰涅槃来形容也不为过。

  从参赛中能够获得什么?对于参赛,学校的态度是什么?笔者利用这次参加学术年会的机会与几位高校老师、参赛学生进行了交流。

  开始懂得自己知道什么了

  左冠涛,是郑州大学大三的一名学生,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参加全国高校GIS技能大赛,第一次报名参加时,他还只是一名大一的学生,开发语言也只学习了VB,但还是和同学尝试着报了名。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他们自己泡图书馆,学习大赛需要的相关知识,然后再进行实际的运用,将知识学活。这个过程,让他们体悟到通过自学带来的充实感,正如他们指导老师所说,在大学里重要的就是自学能力的培养。更让他们能够体会到的深刻变化是,回顾三四个月的参赛历程,他们实现了“从最初对编程的朦胧”到“最后有系统的认识”,这种变化用左冠涛的话形容就是“自信”:开始懂得自己知道什么了,面对一个程序时,能分析它的架构、系统是什么样子,视野变得开阔了。

  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也让这些参赛者们受益匪浅。根据大赛的规定,必须要以团队的形式报名参赛,团队成员之间如何分工协作成为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将之前不怎么联系的几个人聚在一起组成一个团队,大家的性格、看待问题的方式都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互相交流彼此的看法,解决产生的矛盾,否则这个项目就真的没有办法开展下去。我们在参赛的时候也有争吵,但最终都会通过交流解决了。”左冠涛说。在今年的比赛中,他所在的团队获得了一等奖。

  这一点,来自聊城大学的老师马雪梅在指导学生过程中也深有体会。在她和另一位老师肖燕指导的团队中,会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质,进行分工和搭配,哪些学生负责答辩讲解,哪些学生负责数据处理,都有着明确的定位,这样也提高了团队之间的开发效率。

  我们鼓励学生参加GIS大赛

  给学生创造良好条件,鼓励学生参加GIS大赛已经成为不少高校的共识。“我们学院成立了一个GIS的实验室,每年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进入这个实验室,通过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与参赛相结合,形成了良性循环。”马雪梅老师介绍了他们的经验。这个实验室成立已经6年,给学生们创造了一个动手实践的乐园,参加各类GIS大赛是最主要的锻炼方式。

  江西师范大学的罗津副教授则告诉笔者,大赛组委会老师在学校举行首场宣讲会后就有学生报名要参赛,学院得知后专门提供了间办公室让学生们能够安心准备。为了让学生们坚持下来取得成果,在暑假期间,罗老师还特意购置了考勤机,督促学生们按时按进度完成。他还联系学院其他经常做项目的老师一起为学生们的参赛作品“会诊”,提出了很多改进意见,让学生们受益良多。

  成立不久的兰州交通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也参加了今年的比赛,来自该学院的张志华老师说,他们将学位证书的授予与是否报名参加相关GIS大赛挂钩。虽然对最终提交作品没有硬性要求,但他们希望以此能鼓励、督促学生们尽快与专业进行接触。这次他们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获得了操作实践组别的一等奖。

  三方共赢的比赛

  目前,无论是GIS技能大赛,还是其它企业针对高校的活动都开展得如火如荼。GIS及相关专业都强调实践能力,GIS大赛的举办无疑给学生们提供了这样的动手机会。

  但是,GIS大赛能够承载更多的作用吗?

  对于高校来说,GIS大赛的举办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教学实践的问题,以赛代教成为促进学生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此外,兰州交通大学的张志华老师认为,GIS大赛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对高校课程设置起到优化作用,从而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由于比赛需要有指导老师,这也对老师的教学水平、技术能力、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老师知识结构的升级。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也会增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聊城大学的马雪梅老师对此感触很深。她告诉笔者,她们的学生在毕业离开实验室后,都会通过信件或者Email的形式继续保持联系,形成了一种精神上的传承。

  而对于主办比赛的企业来说,这为他们与高校之间搭起了一座互相了解的桥梁。像这次大赛,主办方特意设置了高校合作专区,派出资深的讲师到高校中为学生们举办现场培训,解答学生们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在学校中的宣讲,扩大了企业在学生群体中的品牌影响力;学生在参赛过程中,也建立起了对产品的第一认知与印象,这种印象或许将会陪伴着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当然,对企业来讲,这应该是一种压力。

  虽然GIS大赛依然会一年一年这么办下去,但如何办得更好就成为主办方们需要考虑的问题。题目的制定、过程的完善、现场的辅导、答辩的优化都是考验,因为这些决定着有多少学生报名愿意参加,又有多少学生能够最终提交作品。

  这,是一场三方共赢的比赛。(张凯)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