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数字城市”建设打破信息孤岛 共建共享数据资源

数字城市建设让城市生活更美好,而数字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构建权威、统一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

  经过几年探索和试点运行,我国在数字城市建设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技术储备。数字城市建设成果也广泛应用于众多城市。随着数字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不远的将来,人人都将享受到数字城市的便捷服务,感受数字技术赋予城市的独特魅力。

  冬日的北京,一名城管监督员在辖区内巡查。他发现燕京饭店西南侧50米便道处的水井正往外冒水。随即,他通过城管通手机,向西城区城管监督指挥中心上报了有关情况。

  指挥中心根据该部件权属,通过网上指挥调度平台,迅速派发指令给自来水公司,同时拨通北京市自来水抢修热线电话,请求紧急抢修,并上报区应急办,区环卫中心跟进市自来水公司紧急抢修。此时,区应急办也在积极协调交通、城管、街道办事处等部门及时进入现场维护秩序。终于,经过近3个小时的紧急抢修,冒水问题解决了。

  资源共享 减少浪费

  这是发生在北京市西城区的一起真实案例,通过“数字西城”平台,将城市的公共管理、应急处理、公共服务以及科学决策融为一体,形成机构联动、资源联动、信息联动的多部门合作,从而保证应急管理和城市管理的高效运转。

  在庞大的数字城市建设中,其关键环节就是网络资源共建和数据资源共享。构建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立权威、统一的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成功模式。

  数字城市建设专家、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工程研究所所长李成名认为只有各部门协调一致,共建共享数据资源,才能让“数字城市”可持续正常运转,发挥高效率。

  过去,我国的地理信息资源掌握在不同部门,浪费很大。湖北省测绘局局长张建仁介绍说:“人家说中国的钱很好赚,以买卫星图片为例,同一时点,同一范围,不同的单位都去买,用完了丢在一边就没用了,其他部门也无法用,浪费了大量资源。”

  测绘是高投入的行业,可以说,每一个“信息孤岛”背后都是大量财政资金的支持。浙江省嘉兴市测绘局副局长张建英以嘉兴10个部门的应用为例算了这样一笔账:100平方公里的基础测绘,在平台建成前,每年10个部门的测绘投入是7300万元。平台建成后,只需一个部门730万元的测绘投入,其余各部门共享此数据成果即可,还节省了每年数据维护更新的费用。因此,数据共享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需多方合作协调,发挥优势,实现“数字城市”的长效发展。

  技术创新 方便快捷

  同样,郑州市通过建立政府领导牵头的协调机构,从政策机制上统筹地理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利用,节约了大量资金,避免了重复投入和重复建设,也避免了定位基准、技术标准不统一导致的信息孤岛等问题。郑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商建东介绍说:“数字城管项目建设的郑州市建成区350平方公里1:500比例尺数字线划图数据,通过共享,共节约财政投入1400万元。”

  数字城市建设还要靠相关技术来支撑。国家测绘局副局长宋超智给记者讲了下面这样一个故事:

  某地准备在穿城而过的河流上建一座大桥,为了加快建设速度,采取2个施工队在河两岸同时开工的建设方案。经过3个多月的建设,正当大桥即将合龙时,技术人员惊奇地发现,大桥对接不上,无法合龙。于是,施工双方拿出图纸查找原因,一看都愣住了。原来,因为双方的测绘图纸是从不同的部门得到的,图纸的坐标系标准不同,也就是说坐标的参照物不同,测量结果就不同。

  这件事震动了专业的测绘部门。但是,在“国家资源部门化,部门资源单位化,单位资源个人化”的旧有观念下,如何能使各部门的信息资源放在统一的平台上,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权威的数据,实现信息资源最大化和有效利用,测绘专家们还真是动了不少脑筋。

  李成名介绍说,2006年启动数字城市建设时,采用的是当时国外流行的集中存储式架构。但是,后来发现这种方法行不通。人们固有的观念是,只想把别人采集的数据拿过来,而不想把自己手里的信息交给别人,因为这相当于把数据使用权和所有权交了出去。不过集中存储式架构也有它的弊端,比如随着数字城市建设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数据量将呈几何级增长。这样,为扩大集中存储能力,投入就会越来越大,而且安全性和便捷性无法保证。

  于是,李成名提出了一套新的模式和思路:分类存储,交换共享。其原理是:当打开机器时,部门数据自动上到统一的平台上;机器关闭,数据则还回到原部门,所有权不发生任何改变。

  “分布式存储,逻辑式集中”模式一经采用,一下就解决了数字城市共建共享的难题。“过去,我们要千百次地游说,告诉应用部门,数字城市如何方便快捷,如何省钱省力。嘴皮子磨掉了一层皮,好说歹说,人家仍是不积极,有时还会招来误解,说我们是想拿数据赚钱。现在,许多城市主动上门纷纷要求加入数字城市建设。”李成名表示。

  “数字城市”应用一呼百应

  湖北省测绘局局长张建仁介绍说,“建立了共建共享平台后,减少了浪费。如以前要修一条高速公路,飞机把影像拍下来,路修完了数据就不要了。现在,你说要修哪条路,就把哪条路的区块图切给你,图用完了,数据还在我这里,其他部门照样可以用。测绘部门的数据每年更新,保证数据随时都是新的,而且使用基础数据不要一分钱,何乐而不为呢。”

  “实行‘分布式存储,逻辑式集中’模式最大的好处在于,各部门都可以用上地理信息成果,而且还可进行二次开发,如做专题数据层或进行商业运作等,避免了重复投资和数据资源的浪费。”李成名介绍说。

  据悉,数字临沂地图网正在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如在电子地图中标注地名地址等信息;利用数字城市三维技术,以真三维的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用户情况等,初步形成了长效运营机制。

  目前,数字城市推广应用各有所长。“在潜江,所有的部门都共用一个信息系统平台,通过政务内网协同办公。所以,我每天都要上电脑查看批件,数字化的城市规划方案也放在网上。”潜江市市长郑家荣说,“潜江火车站附近的紫月路要拓宽,规划部门做好了前期线型规划方案,放到了公共平台的政务内网上,等待审批。作为市长,要考虑投入成本、拆迁户的问题。于是,我从电脑中调出该地段的三维地图和影像地图,利用‘数字潜江’上的量算功能进行比对。经过反复测量、计算,最后决定‘弃直取弯’,使成本由之前的4000万元减少到2000万元,节省了一半费用。”

  据介绍,潜江是全国第一个数字城市试点城市,应用也走在了前面。“数字规划”、“数字卫生”、“数字采油”、“潜江地图网”,从市长到市民,都享受着测绘成果和公共平台的便利。

  江苏省徐州市的数字城市建设也在稳步推进。已先后开展了数字国土、数字城管、数字地税、数字水利、数字矿山等10多个专题应用,初步形成了以地理空间框架为核心的“数字徐州”工程体系,广泛服务于城市管理信息化和领导科学决策。

  徐州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李刚介绍说,徐州努力做到一张图管理,实现了土地计划、审批、供应、补充、开发、执法等行政监管的“一张图”。点击鼠标到屏幕中电子地图上的一个地块,该块地的影像、用地性质、面积、位置、土地证号、使用人信息、权属等几秒钟就会显示出来,工作效率大幅提升。韩山棚户区改造,前期统计工作仅用了一个小时,包括每一户居民用地面积。以前,则需要至少一周时间才能完成。

  数字城市是展示城市形象的一道亮丽名片。在数字城市共建“一张网”的牵引下,数字省区建设也将拉开帷幕。随着数字城市应用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在不远的将来,人人都将共享数字城市的便捷服务,感受数字技术下数字城市的全新魅力。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