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浙大挑战卫星微型化 中国最小卫星发射成功

皮星一号A是目前我国首颗完全自主研制的最小卫星。它具备卫星热控、姿控、测控、能源、星务管理等多项功能。对皮卫星携带的半球成像全景光学相机、MEMS加速度传感器和角速度传感器进行了飞行试验,检验了其空间环境的适应性。对新型太阳能电池在空间环境的性能进行了测试。

  10月9日中午12时半,浙江大学微小卫星研究中心主任、信电系教授金仲和收到了一条报平安短信,是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发来的,自从9月22日10时42分,浙江大学研制的两颗“皮星一号A”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后,这些天来,它每96分钟绕地球一周,每天从太空传回两组数据,卫星传回的温度、电压等数据都表明运行情况良好。这意味着中国首颗皮卫星发射成功,天上的“小精彩”从此有了中国的声音。

  挑战卫星微型化

  凭一颗普通电珠发光所需的功率(3.5瓦),这个边长15cm、重3.5kg的立方体要在空中完成测控通信、姿态控制、照相、数据存储和管理、热控等多项综合任务。这是浙江大学微小卫星研究中心主任、浙大信电系教授金仲和项目团队10年前没有想到的事。

  10年前,金仲和的博士论文《低温薄膜晶体管及其相关材料研究》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那时,他和导师王跃林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和传感器。

  2000年,浙大信电系王跃林教授就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一室主任,并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973项目“集成微光机电系统”,进行微小型传感器和执行器的研究。

  2000年初,美国斯坦福大学研发的世界上第一颗皮卫星发射成功并正常工作,仅重245克。这给了项目组很大启发,他们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自主研发一颗皮卫星,让我们的部件能够搭乘在自己的卫星上,上天试验。2001年,浙大和中科院上海研究所共同行动。

  2004年,皮卫星课题组遇到了成立以来第一次大波折。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不再继续皮卫星的研究,浙大的力量显得形单影只。2007年1月,浙江大学成立了航空航天学院,院长沈荣骏院士提议,成立微小卫星研究中心,充实了团队和资金。皮卫星研发顺利。

  2007年5月25日,皮卫星搭载火箭发射升空。入轨后,大家等来的却是一个令人伤心的结果:未能接收到来自皮卫星的信号。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组织力量经过10天的努力,也没有接收到来自皮卫星的任何信息。“那是一次刻骨铭心的教训,但从发射场回来时,我们就打算还是要继续干下去。”金仲和说,回来后,在学校组织下,课题组马上开始了卫星的故障归零工作。

  在2007年6月以后这半年的日子里,项目组的每一个成员都深刻领悟了“做科学”与“做工程”,特别是“航天工程”的差异——“航天工程”,需要的不仅仅是奇思妙想、一丝不苟,更需要废寝忘食、团队精神。

  在2007年至2010年3年间,皮卫星课题组共解决测试过程中发现的680多个异常现象,确保皮卫星系统的可靠性。

  截至昨天,2颗皮卫星在轨道上连续正常工作10多天,下传了大量珍贵的在轨测试数据和照片,完成了全部试验任务。

  皮星一号A是目前我国首颗完全自主研制的最小卫星。它具备卫星热控、姿控、测控、能源、星务管理等多项功能。对皮卫星携带的半球成像全景光学相机、MEMS加速度传感器和角速度传感器进行了飞行试验,检验了其空间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对新型太阳能电池在空间环境中的性能进行了测试。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