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全国地理信息产业峰会大会演讲内容摘要

        【3sNews按】近日在北京举行的首届全国地理信息产业峰会及全国地理信息应用成果及地图展览会圆满闭幕,预计本次会议吸引了国内地理空间信息行业2000余名从业者以及上千名观众参加。全国地理信息产业峰会上的主题演讲也备受业界关注,今天摘录部分与读者共享。  

共同推进地理信息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国家测绘局副局长 闵宜仁

  发展地理信息产业,要坚持政策引导、科技推进,服务为本、保障安全的原则,大力加强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全面提高服务水平。

  (一)完善政策法规,着力创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

  国家测绘局目前正在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尽快出台《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制定公开地理信息分层方案,研究出台互联网地图管理和影像公开使用有关政策;加快研制地理信息采集与处理、地理信息安全与网络化服务等方面的标准规范;研究地理信息产权有关理论;加强产业信息统计和发布工作,推进将地理信息产业纳入国民经济统计范围。

  (二)促进开发利用,着力拓宽产业发展新领域

  大力开发基础地理信息公共产品,发展基础地理信息网络化服务;加快建设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完善基础地理信息使用许可制度,规范审批程序,增加获取途径;创造更加有利条件,激发更多民间投资,支持更广泛的创业创新;促进地理信息企业在智能交通、现代物流、车载导航、手机定位、互联网服务等新兴领域不断拓展服务;引导地理信息企业不断创新产品形式和服务方式,让更多的地理信息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

  (三)加快自主创新,着力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加快地理信息关键技术攻关,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加快形成我国自主的测绘卫星系列,积极推进我国第一颗高分辨率立体测图卫星于2011年发射;推动地理信息领域的科技创新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扩大开放国家测绘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企业参与实施国家计划、共建技术研发基地;鼓励和支持地理信息企业规模化、品牌化经营,促进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地理信息龙头企业,并带动一大批中小型地理信息企业;创建一批具有影响的地理信息科技创新与地理信息服务基地。

  (四)加强监督管理,着力维护地理信息市场秩序

  进一步加强测绘资质管理;积极推动建立地理信息产业市场信用体系,规范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执法监督,强化对测绘航空摄影、工程测量、房产测绘、地图编制等活动的监督管理,严厉查处非法采集和提供地理信息、侵权盗版等行为;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大监管力度,提高联合执法能力;积极研究探索地理信息产权保护措施,探索实行地理信息注册、引用标注等制度;加大对查处违法违规典型案例的宣传力度;引导地理信息产业企业加强自身建设,加强行业自律;充分发挥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中国测绘学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

 

  大力促进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司长 顾大伟

  近年来,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十分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类型日益增多、产业市场日渐繁荣。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在崛起中还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在此,我就大力推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谈三点意见。

  第一,要依法开放信息资源,这是加快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大比例、高精度、多时相、全要素的地理信息资源既是各级政府部门进行市场管理、开展公共服务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要素,也是企业和个人生产、生活中迫切需要的服务内容。而这类极具市场潜力的信息资源受到现行保密制度限制,还难以通过合适的方法和渠道进行市场化的开发利用,这是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成长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个人认为解决这一问题有两个切入点,第一个切入点是要从技术上解决“该保的保,不该保的不保”的问题。国家测绘局已经进行了积极大胆的尝试,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对地理信息各要素数据进行灵活分层管理,以保证按照保密要求、客户需求分发地理信息,为依法开放地理信息提供了技术支持。第二个切入点是要从制度上解决保密和发展问题。有关部门应该认真研究解决保密制度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使我们的相关法规和制度能够适应新形势、新变化。

  第二,要规范市场秩序,改善行业管理,这是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的基础。第一要改善政策法规环境,加快研究制定或修订地理信息共享管理、安全保护、提供应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加工、提供等测绘活动相关资质的管理。第二要加强地理信息产业的市场管理,依法严格管理测绘航空摄影、工程测量、地图编制等测绘活动,严厉查处非法采集和提供地理信息、无资质或超资质范围测绘以及各类侵权盗版行为。第三要落实地理信息产权保护措施,鼓励创新,维护公平竞争。加大对查处违法案例的宣传力度;探索建立信息注册等制度,保护网络空间地理信息资源拥有者权益;鼓励地理信息中介组织发展,推动企业依法开展业务,加强行业自律。

  第三,要鼓励研发,支持创新。地理信息产业需要高速存储、海量检索、宽带通信等大量新技术的支持。支持地理信息领域的创新和产业化将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一直是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难题,而黑龙江测绘局以其“分建共享”的实践、北京市信息办以其地理信息资源外包服务的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说明机制创新往往是破解难题的抓手。关于政府部门对市场主体服务模式的创新,既要研究如何利用网络环境和信息技术手段使政府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更精准、更有效率;又要研究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放宽准入、政企合作机制问题。

 

  地图的变与不变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家耀

  地图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是在地图的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中发展的。人类对地图研究对象的认识在变,地图制图技术在变,地图的内容在变,地图的表示方法在变,地图的品种在变,地图的服务方式也在变。

  但是,地图作为地图制图学的主阵地不变。在地图制图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制图技术发生过许多变化,计算机制图技术甚至被称为革命性的变化。但无论技术如何变化,地图学的主阵地--地图(广义)这一命题从来没有变过,今后也不会改变。地图是地图学的主阵地,不研究地图和地图的学问,地图学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正因为地图学的主阵地不变性,我们才说地图学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方法论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是地图学功能的拓展和延伸。

  地图的属性不变。地图学是描述和表达地球空间数据场和信息流的科学。地图学是地(星)球空间信息抽象、概括、表达与传输的科学,这些信息包括地(星)球自然、社会和经济现象的数量与质量空间分布、空间关系及发展变化等。地图学的这一科学属性,无论是传统地图学、数字化地图学还是信息化地图学,都是不变的。

  地图的基本特性不变。地图的三个基本矛盾--地图曲面与地图平面之间的矛盾、地球表层原貌与地图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地理要素(现象)的复杂性与地图的概括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

  地图的发展轨迹告诉我们,让传统的地图生机勃发,最基本、最重要的是不断培育新的生长点;不断拓展和延伸地图的功能,增强地图的科学属性的扩散与展现能力;不断引进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提高地图的主题--地图的服务能力和解决地图基本矛盾的能力。当前,要抓住信息化的挑战和机遇,着力基于传感器网、工作平台网与网格深度联网的地球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和服务一体化大背景下的地理信息处理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地理信息服务的网络与网格化、大众化和普适化,实现数字化地图到信息化地图的转变。

 

  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先林

  地理信息产业是目前我国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社会经济信息化、决策科学化进程的加快,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社会需求和前进动力。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我取得的每一项科研成果在生产中都能得到应用,这主要靠两点:第一是创新,第二是服务。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从1998年销售,到现在已售出1700套。它的一个创新点就是将国外的鼠标操作改为手摇柄操作。它的另一个创新点是利用软件实现漫游,而且漫游的速度非常快。另外,我们还研制了一个虚拟现实平台,在上面加载测绘成果,带上立体眼镜观看,犹如身临其境一样,销售情况很好。它最大的创新点就是在液晶屏上进行现实虚拟,并实现了桌面融合,这个思路还没有国外任何一家厂商实现,而我们实现了。

  我在数码航摄仪研制上也进行了不少创新。进口的数码航摄仪高程精度低,而且在植被茂密的地方照出的照片色彩不行。我首次使用拜耳滤光片,实现了真彩色拍照。同时,我们的航摄仪还可以更换焦距,确保了高程精度,在这方面大大超过了外国进口设备。自2007年以来,我们的数码航摄仪已销售了14套,并申请了专利。我现在正在做车载激光,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就能出成果。

  在中国,测绘行业的技术创新一点都不落后,但管理上的创新还没有跟上,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管理比较薄弱,比如重复测绘,浪费了不少资源。另外,各个省、地、市、县都在建设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或公共服务平台,有的地方建在测绘局,有的地方建在规划局,有的地方建在国土局,甚至地震局、公司,这对管理十分不利。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些地方并没有认识到测绘工作的重要性。其实,在社会经济信息化的今天,测绘行业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行业,它的信息量大得惊人,用户之广也是任何其他行业无法比的。我们要从管理混乱变为有序,只有靠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成功与否,就要看是否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消除了“信息孤岛”.

  未来30年,我们将迎来地理信息产业的大发展,测绘行业大有作为。

 

  遥感发展与地理信息产业

  中国科学院院士 童庆禧

  自上世纪末以来,空间遥感卫星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卫星对地观测无论从技术和能力方面都有很大提高。

  目前,我国在地球轨道空间已形成由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资源卫星、环境卫星系列组成的空间对地观测体系。伴随着我国载人航天的发展,一系列新型对地观测技术及系统,如星载成像光谱仪、微波遥感系统等先后进行了试验。我国遥感卫星系统已在不同分辨率、不同电磁波段形成了对我国较全面的观测能力。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国还发展了自己的航空遥感系统,装载着各种遥感仪器的高、中、低空飞机,甚至无人驾驶飞机已成为我国在国家、区域和局部地区层面上获取遥感信息不可或缺的系统。遥感在测绘制图、土地调查、资源勘测、气象预报、海洋观测、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灾害监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重要的支撑技术。

  未来遥感将向高空间、高光谱、高频度、全天候全面发展,干涉雷达的发展为测绘制图,特别是困难地区测图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国家“十一五”规划、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为我国对地观测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即将启动,这一系统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将天基系统、平流层近空间系统、航空遥感系统、地面数据保障服务及对地观测应用等系统组成,形成各种分辨率互补,不同领域应用兼顾,天、空、地一体化和技术与应用同步发展的重要态势。在今后10年中,我国将发射一系列高分辨率卫星,包括测绘卫星,对地观测卫星家族不仅将缓解我国个领域应用的需求,提高国家对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保障能力,而且将有力支持空间地理信息产业化的发展。

  当前,数字地球、数字中国又为遥感地理空间信息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我们要以创新的精神构建数字中国。为此,应加大国家的支持和政策引导力度,改变目前影响信息共享的理念、政策和不合理的保密制度;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数字中国系统,国家统一的基础地理信息是构建数字中国的重要基础;将电子政务、电子公务、电子商务、电子警务、电子社区等信息化内容以地球空间信息作为基础实现大集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联盟,在体制和机制上走出创新之路。

 

  导航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会长 常志海

  卫星导航定位已成为继蜂窝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之后的全球第三大IT经济新增长点。目前,导航产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2006年以来车载导航呈快速增长态势。2002年我国车载GPS的销售量仅为15万台,2007年达到46万台。二是全球PND市场份额呈现下降趋势。三是全球GPS手机市场渗透率不断提高。2007年全球GPS手机出货量为1.1亿,渗透率大约为9%.到2009年出货量将达到2.2亿,GPS手机渗透率将升至14%.2007年中国GPS手机市场出货量正规渠道达到近100万,是2006年出货量的8倍。随着3G的发展和国内汽车市场的持续升温,预计2011年GPS手机市场份额将超过10%.未来几年,GPS手机将持续升温,GPS功能将成为手机的标准配置并为用户广泛接受。由此带来的以位置服务为核心的移动增值业务市场也将迅速成长,成为移动运营商的重要收入来源。

  未来导航产业的发展将呈现六大趋势:

  第一,车载智能通信系统大发展。它将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起来,以无线语音、数字通信和卫星导航为基础,通过定位系统和无线通信网,向驾车者和乘客提供各种互联网服务,使汽车变成了一个移动的信息平台。

  第二,与消费电子产品继续加速融合。导航电子产品正在由车载电子产品向消费电子产品方向发展。不仅与出行相关的增值业务信息(动态交通信息、天气预报等)日益拓展,网络终端、移动电视、视频音频播放等娱乐功能也逐步融合到导航设备中。

  第三,监控系统专业化市场将不断扩大。目前,国内已出现全国联网专业化车辆监控中心和监控服务公司。

  第四,基于位置服务的LBS系统将是一个重要市场。这一市场产品将呈现多样性的特点,包括手机+卫星定位,PDA+卫星定位+通信模块,网络定位和卫星定位组合,通过中心站和通信网实现导航和位置查询等。

  第五,个人导航设备成为发展较快的领域。有机构预测,未来5年GPS个人导航设备增长率将达12%.

  第六,完全依赖卫星信号导航的局面将被打破。德国一个研究机构已经开发出不依靠卫星信号,而借助安装在周围环境中的无线局域网络辐射实现导航的系统。这一系统如果实现产业化,必将成为GPS导航产品的强大竞争对手。

 

  在线地理信息服务的技术需求与发展方向

  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会长 陈军

  目前,我国基础地理信息服务网站主要提供成果目录查询和少量的小比例尺公开数据。这种离线服务方式不能满足突发事件处置及大规模业务化应用的需要。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大众对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提出了服务途径网络化、服务形式个性化、服务内容多元化、服务主体协同化等新要求。为此,需要构建网络化协同服务平台,提供在线信息服务,并形成长期运行服务机制。

  在线地理信息服务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信息资源一体化。通过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广域网络,把分散在各地的地理信息数据资源整合为逻辑上集中、物理上分布的统一地理信息资源。二是互联互通广域化。需要依托国家广域网物理链路,搭建纵向和横向广域网络,在纵向上联通国家、省、市地理信息服务机构,将分布在各地的地理信息服务节点实现连成一体,在横向上联通各类用户。三是运行维护协同化。通过构建分布式地理信息共享与应用开发环境,统筹分布在各地的地理信息服务提供者,向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协同服务。

  我们应致力于建设我国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由服务层、数据层和运行支持层等三层技术结构组成,其中服务层包括门户网站系统、在线服务系统和服务管理系统,以及相应系列标准服务接口,向用户提供标准化的地图与地理信息服务;数据层由国家、省、市(县)三级地理信息服务资源组成,彼此互联互通;运行支持层是基于电子政务内外网的网络接入环境,以及数据库集群服务、存储备份、安全保密控制、机房等硬环境和技术规范等软环境。利用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网络化地理信息协同服务环境,广大用户将能够通过广域网络,在自己的办公室(或住处)方便地浏览相关的地图与地理信息,选货、定货,或构建自己的应用系统。

  与此同时,我们要建立统一的门户网站,统筹协调服务,持续更新,形成长期运行维护机制。

 

  从导航地图产业化看地理信息产业发展

  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孙玉国

  国内导航市场从2003年开始启动。虽然导航地图行业的产值占整个地理信息产业产值的比例还不高,但到2008年,它已经带动了导航产业链上相关业务发展规模至少200亿元。

  目前,我国的高端导航电子地图数据库覆盖2218个县市和港澳,总里程达690万千米,并形成了全国地图每年更新两次的更新能力。同时,我国已实现交通信息服务商业化,2008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都推出了动态交通信息商用服务。

  我国导航(地图)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一是政府出台一系列规范。二是市场需求增大。汽车、手机市场快速发展,中移动、中电信、中联通都已将移动位置服务列为重要增值业务。三是市场机制逐渐成熟。资本市场提供了社会化资金,形成了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四是企业创新蓬勃发展。国内企业开发出具有100%自主知识产权的导航电子地图核心技术、软件工具和地图产品。

  我国导航地图行业对社会的贡献巨大。导航地图行业的13家企业至少解决了8000个就业岗位;动态交通信息服务能有效促进节能、减排、降耗;导航地图的产业化应用催生了中国导航市场的快速发展;导航产品的广泛使用有效促进了社会资源的节约,使人们的出行更加轻松,生活更有乐趣。

  当前,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包括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国际竞争力不足;核心资源和应用开发能力不足等。为解决这些问题,第一,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或企业集团;第二,要加大对上游战略资源(如对地观测卫星、导航卫星等)的投入,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加快下游地理信息应用和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及应用开发;第三,进一步加强市场环境建设,加大打击侵权和盗版行为的力度;第四,着力培养企业创新能力,不仅是技术创新能力,也包括管理、商业模式、体制上的创新。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