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中国低轨星座被剧透?卫星产业跑步进入工业化时代

大规模的低轨星座计划将加速我国商业航天的工业化进程。

28日,据“小火箭”消息,我国低轨卫星星座计划已正式向国际电联ITU提交了轨道和频率申请网络资料,该计划包括12992颗卫星。

若上述消息属实,那么目前全球低轨卫星星座若以规模论(排在我国星座前的还有OneWeb和星链),前三大星座合计约有10.3万颗卫星,接近目前全球在轨卫星数量的40倍。若从发射进度来看,目前距离完成百不足一。

不仅我国,全球卫星产能都急需尽快提升。为此,OneWeb和SpaceX都建了卫星工厂,用工业化的方式批量生产卫星。

我国亦然。在多方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今年我国卫星工业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各类卫星工厂纷纷落地。

今天银河航天的卫星工厂正式落户在江苏南通。据悉,工厂建成后可年产卫星300-500颗。

在银河航天之前,本月1日九天微星的智能卫星工厂在唐山开工。据悉,该工厂将于明年初建成投产,届时可实现年产100颗以上百公斤级卫星的产能。与此同时,九天微星还正在四川宜宾筹建卫星载荷工厂。

7月国星宇航透露,其商业AI卫星工厂一期有望明年建成投用,届时将拥有年产200颗AI卫星的产能。

3月,汽车巨头吉利在台州的卫星项目开工。吉利方面称,该项目将借鉴汽车行业的总装工艺,打造模块化、柔性化、智能化制造工厂,可灵活满足不同型号规格的卫星总装与测试。有消息称,吉利计划到2025年,其卫星工厂实现年产卫星500颗的产能。

事实上,不论卫星还是火箭,所有商业航天企业从成立之初就在追逐工业化,批量生产、降低成本是航天技术商业化必须要迈过的门槛。

包括天仪研究院也一直在构建卫星量产的能力。其CTO任维佳多年前就表示,天仪的长远目标是实现年产卫星100颗以上。他认为,以工业化手段批量生产标准化微小卫星是未来商业航天的重要方向。

不仅仅民企重视工业化,重视产能提升,国企同样也在积极行动。

中科院和上海市共建的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多年前就开始在上海规划建设卫星研制基地。据悉,基地一期建成后,可同时承担100颗以上微纳卫星的研制。二期计划建设一座卫星创新工厂,计划2021年底竣工投产,投产后具备600颗商业微纳卫星的研制生产能力。

还包括东方红卫星,近期与埃华路机器人合作,计划通过智能机器人实现商业微小卫星局部生产线的装配自动化。

近期,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科技委秘书长潘军表示,国内商业小卫星发射需求在未来5-10年内将呈指数级增长,有望超过4000颗,商业卫星制造的需求呈爆炸式增长。

我国低轨星座计划必然会促进整个卫星产业的产能提升,而商业航天的工业化时代也将加速到来。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