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CIM迎重大机遇,腾讯组局三院士探讨数字孪生城市

GIS是数字孪生城市重要技术,腾讯将与地信企业优势互补。

日前,国家发改委明确提出,数字孪生等七项技术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技术”,不少省市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文件,以推进技术落地,腾讯、阿里、百度、京东也各有布局。在当前国家层面加速新基建的大背景下,CIM等技术无疑将迎来一个发展的重大机遇期。


三院士探讨数字孪生城市

数字城市应以何种路径落地?业界应如何协同共进?

在6月22日腾讯云数字孪生城市峰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等行业专家就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展开讨论。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表示,以数字孪生城市为代表的新一代智慧城市科技正在涌现,智能化、泛在化、融合话的信息社会的城市形态也在逐渐形成,而新基建则加速了这一进程,助力智慧城市的发展和提升跨越,让城市更美好。

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则认为,当前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有一个总体规划,而且基础设施必须先行,数字孪生城市就是这样一个统一的数据平台基础,在其构建的数字空间中可以预先完成城市的再造,避免重复建设。他表示,数字孪生城市需要各方共建开放生态,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相关方都需要在其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谈到如何构建数字孪生城市,进而打造智慧城市生态,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表示,数字孪生城市的建设需要从需求出发,以用促建,其目的是提升城市运维管理效率,提升人民工作生活品质。而这个过程则需要智慧化的支撑来打通当前的城市数据壁垒,帮助智慧城市发展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

在华易智美城镇规划研究院院长梁峰看来,CIM以“立体”的大数据让智慧城市建设更加透明化、精准化、区域化、预警化和整合化,是智慧城市的基础平台,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基建。

业界趋向大合作阶段

会议之前,泰伯网还就相关话题采访腾讯云副总裁万超。

万超对泰伯网表示,城市空间发展与产业、交通等社会因素存在密切关联性。以工业园区为例,将这些关联信息放在统一的空间底图中,运用空间定位整体逻辑关系,能够为执政者和企业提供更加全面的参考,选择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径。

在这个过程中,地理信息起到重要作用。但也有人认为,传统的GIS发展已经跟不上城市和行业智慧化发展的整体需求。

对此万超表示,GIS的发展与时代需求密不可分,不同历史时期需要解决不同问题,过去GIS更多是要解决比较二维的空间,现在谈到智慧化城市和数字孪生,对三维的地理信息会有更多需求。并非GIS发展跟不上需要,而是腾讯等合作伙伴要跟地理信息产业进行优势互补,这也是腾讯本身的期待。

万超认为,整个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大合作的社会,腾讯云希望成为测绘、地信、数字孪生等企业的生态合作伙伴。他表示,这些企业的强项,恰恰互联网企业的弱项,他们最擅长的也是腾讯云需要的,希望能够与他们共同成长、共同合作。

携手突破数字孪生之障

今年4月,腾讯云发布了数字孪生城市的“腾讯方案”——CityBase,通过充分融合城市空间、IoT等基础数据,利用腾讯云的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GIS、AI、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联合合作伙伴打造了十几个应用场景,可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等各个阶段,助力产业和城市数字化的全面升级。目前,CityBase已在深圳、武汉、贵阳、重庆等城市的相关建设模块中加速落地。

但这样的城市数据底座距离真正的数字孪生城市还有多远?

“还有3公里?还有2公里?还有10年?”这个距离有多远,万超也无法准确描述。但社会风起云涌,不仅是腾讯,大家都已看到数字孪生这一发展方向。

“数字孪生城市绝不是一个技术下载一个APP就能做完的,目前更多只是一个物理的空间状态,但隆间信息还需跟IOT,包括人的行为数据去融合,由此产生数据反应将是巨大的体量,而且维度特别多。”

“要实现这一步,中间障碍会非常多。”万超表示,甚至他也不知道问题会在哪里出现。

“从最初的BIM,到如今的CIM,腾讯在五六年中不断地在打磨。从小的空间、小的建筑,到将建筑变为渠道化,我们就打磨了很久。所谓的渠道化,就是不再需要任何的交付,慢慢都能围绕你的连接、你的体系做交互。从这个程度再延伸到场景、延伸到城市这个空间里来,我们也经历了一两年的打磨。”

万超表示,时至今日,腾讯云CityBase已经从从1.0迈向2.0阶段。

发布产品并不意味着她已经非常成熟和完善,而是腾讯有信心,依靠强大的技术能力背景,依靠内部的合作生态以及外部的绳梯,和合作伙伴一起把数字孪生这条路走通、走顺。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