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程京:尽快建立“重大疫情智慧监控天网”

以“省-市”两级大数据中心为骨架,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重大疫情智能风险评估和预警系统。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建议,建立“重大疫情智慧监控天网”主动防疫体系。

  近年来动物源性传染病在全球呈上升趋势, 突出表现在与动物相关的新发传染病不断发生, 流行或暴发频率大为增强, 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等新的人兽共患传染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接连出现。

  2020年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大局稳定的重大风险挑战。要把生物安全作为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布局,完善疫情防控预警预测机制,及时有效捕获信息,及时采取应对举措。

  5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又提到,要“理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疫情监测预警能力,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法律法规,健全重大疫情、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救治体系。”

  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自爆发以来,对全国经济、社会、民生等领域均产生了重大影响。疫情防控早期存在的问题,是造成后阶段花费巨大成本、举全国之力抗疫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此,程京提出,如何建立好疫情防控早期的风险评估和预警预案,使决策层能够把控疫情防控的每一个“可能的关键转折点”,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是我们本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的一个重要问题和短板。

  以此为鉴,为应对未来可能再出现的新发、突发传染病重大疫情,程京建议,国家构建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到各市、县全覆盖的疫情自动监控报告体系,通过新型病原体检测技术与5G通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实现网络化、实时化、自动化的疫情监控直报系统。保证“两个一”,即:第一手数据联网、第一时间上报,让政府决策层随时掌握疫情的发展状况直至疫情结束,形成不留一处死角的智慧疫情监控“天网”。这样才能在面对疫情发生,甚至生物武器战到来时,国家能够从容不迫地及时采取防控措施,最大程度减少疫情或战争给人民生命安全和国民经济等方面带来的损失。

  对此,程京提出四方面具体建议,包括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针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检测结果直报体系和疫情智慧监控网络, 最终实现面向国家的全域式重大疫情预警和实时监控。

  国家拿出专门预算,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和医院,积极推动“天网”系统的试点工作。以政府采购的形式,进行“天网”系统建设和试运行;并定期开展试点评估,不断完善系统的建设和运行工作。

  依据试点工作的示范效应,制定病原体检测领域物联网设备制造标准与数据标准,实现全域范围内病原体检测设备的有效互联及“天网”系统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推进。

  修改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建立新发、突发疫情的全自动、网络化、便捷、即时的直报机制,实现疫情监测由“被动”的人工上报变为“主动”的检测平台实时自动上传。

  其中对于“天网”系统的建设,程京提到了三大核心体系:建立重大疫情病原体检测设备物联网体系,实现国家全域范围内病原体检测设备互联并建立“病原体检测设备集群”,为重大疫情实时监测预警建立准确、及时的数据传感能力。

  针对新发、突发传染病建立面向“省-市-县”的三级重大疫情病原体检测体系,建立精准、快速、多指标的病原体检测技术平台并实现数据实时自动直报,既能快速检测已知病原体,又能高效广谱地检测未知病原体和罕见病原体。

  建立重大疫情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以“省-市”两级大数据中心为骨架,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重大疫情智能风险评估和预警系统,显著提升政府预防和应对重大疫情的能力。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