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国家卫星气象研究所所长张兴赢:卫星防灾数据要加快落地

打破信息壁垒,实现部门联动,打造政府、社会、个人联防联控的防范化解风险全链条尤为重要。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卫星气象

  研究所所长张兴赢——

破壁垒,让“云”上数据落地

泰伯网

  “技术发展进步的同时,人们的思想也要不断解放。打破信息壁垒,实现部门联动,打造政府、社会、个人联防联控的防范化解风险全链条尤为重要。”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卫星气象研究所所长张兴赢的办公室,摆放着我国自主发射升空的风云一号到四号气象卫星模型。“风云气象卫星经历了50年的发展,我国现在已经成为比肩欧美国家的气象卫星大国。”张兴赢自豪地说。

  重视和防范巨灾风险

  当前,我国风云气象卫星观测系统具备成熟的全球业务化观测能力。今年,山西、四川、云南等地发生山火时,这套系统为救灾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一旦无人区发生山火,不仅救援困难,而且灾后核损也难。卫星在天上飞,可以24小时监控,省时又省力。”张兴赢说,除了监测火灾,这套系统还可以在台风、暴雨、高温、沙尘、雪灾等自然灾害发生时,提供数据支撑。

  张兴赢的手机里有多款内测APP,它们不但可以实时监测各种气象数据,还可以清晰看到监测地区疑似着火点的位置、着火面积、土地类型,色块面积代表过火面积,色块颜色越接近红色表示火灾的可信度越高。这在判定起火点位置、规划打火路径、评定灾后损失等方面,都有很大作用。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地球观测研究及其在防灾减灾领域应用的政协委员,张兴赢今年带来的提案聚焦“重视和防范气候变化引发的巨灾风险”。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不断加剧,气候变化及其引发的灾害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之一,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对粮食生产安全、水资源、生态、能源、经济发展等构成严峻挑战。张兴赢认为,当前各类气候灾害的突发性、并发性、异常性、难以预见性日显突出,且在不同系统之间来回传递,触发了巨灾风险。人类面临抵御自然灾害的压力呈井喷式增加,因此防范气候巨灾及其带来的经济损失刻不容缓。

  趋利避害并举

       “现在防灾减灾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展,卫星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宽广,但如何将卫星带来的复杂数据加以整合、解码,科学应用于防灾减灾是非常重要的。”张兴赢举例说,某地干旱,通过卫星监测,可以看到土壤表层到内部的缺水情况,结合卫星对云微物理的各类监测产品,就可以综合判断云层成雨条件,进而指导地方救灾人员科学选择进行人工降雨的时机,来缓解干旱带来的影响。

       但如何让“云”上的数据“落地”,真正为决策提供支持,除了解码之外,打破现有的信息传递壁垒也十分重要。

       张兴赢建议,构建协同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和综合防灾减灾“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抓住当前大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契机,协同趋利与避害关系,将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和综合防灾减灾协同起来。

       他认为,从国家长远发展的要求上看,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要坚持趋利避害并举。既要抓避害,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御能力;也要抓趋利,大力推进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服务,以便创造更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具体来看,他认为,各部门之间还存在“信息孤岛”的现象,就监测预警工作而言,信息联动体系还不够高速便捷,对快速开展科学决策工作有一定影响。所以,形成联动体系,打破壁垒,让监测预警信息直达决策层尤为重要。

引入并健全市场制度

       如何让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传达到百姓,如何让大众更加科学理解灾害预警信息,更好地配合救灾和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非常重要。张兴赢认为,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国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另一方面要开展科普工作让高科技飞入寻常百姓家,提高人们对监测预警信息的科学认识。

       现在,人们打开手机就可以看到天气预报、花粉指数等,气象监测预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利用高科技手段,可以在灾害萌芽阶段就提醒人们做好防护。如果渔民能实时接收卫星发出的台风信息,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居民可以及时看到暴雨云团等的变化信息,消防救援人员能够实时收到火情、风力风向以及救火路径等信息,那就可以及时规避风险,减少损失了。”张兴赢坦言,现在“云”上的数据还存在利用率不高的情况,要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运用力度,用市场手段对数据进行开发利用,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在救灾赔付方面,他建议,在政府的主导下,遵循市场规律,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巨灾保险制度。他认为,我国巨灾保险市场不健全,制度设计亟待完善,主要体现在:一是区域性保险产品很难发挥大数法则的作用,二是补偿为主的巨灾保险会降低地方政府和居民防灾的激励,三是政府和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在巨灾保险中的角色定位不清晰。

       他建议,积极推动商业性巨灾保险,作为基本巨灾保险的补充,鼓励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展地区巨灾保险,充分满足地区差异化保障需求。同时,推进巨灾保险立法,通过立法将巨灾保险以强制或半强制的形式确定下来。

       “技术发展进步的同时,人们的思想也要不断解放。打破信息壁垒,实现部门联动,打造政府、社会、个人联防联控的防范化解风险全链条尤为重要。”张兴赢对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未来充满信心。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