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亟需转型精准农业

  近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粮食产能比现在增加1000亿斤,达到11000亿斤以上。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粮食安全依然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虽然中国已经获得粮食产量连续五年增长,但实现粮食安全养活13亿人口,还需在确保耕地面积、加强科技含量、提升单产水平等方面入手,这其中重中之重是提高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现如今,世界农业科学发展的新潮流是从盲目追求增产粗放模式迈向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现代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是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20世纪70年代以来,卫星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美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美国为了准确地估计世界小麦产量,调整本国小麦种植面积,仅1974-1977年三年间,就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了一系列试验,使小麦估产的精度由79%提高到97%,由此每年获利数亿美元。此外,日本、俄罗斯和西欧一些国家还先后利用卫星遥感进行了植被与土地利用、土壤侵蚀、草原调查与监测和植物保护等方面的研究,也为其农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全球“精准农业”之风已经成为主流。

  “精确农业”的兴起

  “精确农业”就是由农业原有技术生产体系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农业体系,它是指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遥感(RS)等先进信息技术支持下,定位、定时、定量实施的一整套现代农业操作技术与管理系统,可以实时测知农作物个体或小群体或平方米尺度小地块生长及疫病的实际情况。其中,卫星遥感技术发挥了核心作用,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全球范围内最早进入亚米级分辨率的Quickbird(快鸟)卫星和目前达到商用领域最高分辨率的WorldView-1卫星。

  北京天目创新科技有限公司遥感技术负责人介绍,卫星遥感就是利用卫星上的遥感监测系统来观测地面目标各种特性的综合性技术,它可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地质、地理、水文、海洋监测及军事侦察等方面,尤其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有着更广阔的应用前景。不用下农田,不用测实物,只要鼠标轻轻一点,根据遥感图像上的不同色彩光谱,就可以分析判断出农田里农作物长势状况、不同农作物的含量以及进行产量估测等,这在北京天目所代理的美国Digital Globe公司在09年3季度发射的WorldView-2卫星遥感传感器后将变得更容易与准确了,因为,人们将更得到以前从没有应用过的8个多光谱波段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其中有特别为植被长势分析的黄波段,红边缘波段以及远端近红外波段。此外,还可以进行灾害性天气、雨情、水旱、病虫害和野生动物活动情况的监测,海岸带的监测等。

  精确农业的兴起有两个主要背景:一是可持续农业为世人所接受,二是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产生或民用化。前者导致人们发展农业的观念发生转变,后者使得这种观念转变成为可能。

  中国要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保障农业粮食生产举足轻重,甚至具有战略意义。然而,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粮食生产受气候的影响也较大,如何保障粮食生产日益成为一个严峻的课题。以卫星遥感技术为基础应用的“精确农业”可以说更适合像我们这样地大物博、自然条件复杂的农业大国。

  我国“精准农业”已经起步

  我国“精准农业”的研究与发展虽然尚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我国已将“精准农业”的发展列为“十一五”农业科技战略规划重点,其中“农业部遥感估产运行系统”的投入使用,让我国农业资源开发与保护、大宗农作物估产、重大农业灾害评价、结构调整监测、农业预警等方面都得到了质的飞跃。我国一些地区已将“精确农业”技术引入农业生产实践中,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从1996年开始实施“精准农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团积极推广“精准农业”新技术,提高棉花种植科技含量,从节约一粒种子、一米地膜、一方水做起,总成本平均下降20%,产量增加30%

  除去这些有着惊人悬殊的数字,卫星遥感技术,尤其是“快鸟”等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在农业估产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利用,将有效地减少资源浪费,顺应我国建立“集约型”社会的大方针。例如对一个地区的某一农作物的产量有着精确的估计,就会避免重复建设,陷入同一地区的恶性竞争,有助于当地农民受益,保持农作物、蔬菜以及食用油等的物价的平稳。

  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粮食增产制约因素增多,我国粮食安全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只有发挥现代化技术手段,从以“靠天”吃饭为主的传统农业转移到以“看天”吃饭为主的现代农业,以及未来以“用天”吃饭为主的精准农业,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下一篇

当“千里眼”来到地理课堂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