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长三角“抱团”记

长三角区域合作纳入地方高层决策与国家战略之后,融合的步伐开始加快。

  从上世纪的“星期天工程师”,到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再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的故事讲了近三十余年。

  01 “周末工程师”

  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每到周六傍晚或周日清晨,在上海的长途汽车站、车船码头总是排起长队。一群身着蓝色中山装、胸前插着钢笔、手拎着人造革包的人们,正“悄悄”赶往上海郊区或周边太仓、苏州、无锡等长三角地区乡镇企业、民营工厂“兼职”。

  到了星期日傍晚,还可以看到他们回来的身影。周一一早,他们照旧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班,开始新的一周。

  改革开放初期,特别是1983年前后,江浙一带以及其他长三角地区的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技术短缺一度成为制约其从起步到大发展的硬核因素。而当时的上海,科技人才拥有量和科技成果拥有量均领先全国。

  这群知识分子模样的技术人员,来自上海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或国有企业等单位,涵盖纺织、电子、航空航天等各个领域。他们带着知识和经验,到长三角的城镇乡村,帮助那些乡镇企业搞技术、做项目,成为当年巨大市场需求下催生的一种“常态”。

  被称作“星期日工程师”或“周末工程师”的这一群体,在“鼎盛时期”约有2万多名,成为当时上海与长三角地区较早期经济互动与往来的纽带,也成为长三角一代企业家的共同记忆。

  在此基础上,上海的科技服务迈入新阶段,促进了改革开放初期科技与经济的第一轮大融合。上海星期日工程师联席会常务副理事长梅向群表示,“科技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中小企业,科技服务乡镇企业,就拉开了大序幕。这成为是长三角工业发展很重要的一环。”

  泰伯网
上海星期日工程师们

  为了抓好区域规划,1983年1月,国务院成立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上海。(当时因未将南京列入其中,也没有称之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由于上海有着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且拥有诸多知名品牌,经济区规划办公室决定以能源、交通、外贸、技术改造为规划重点,以区内自行车行业为经济联合的试点。

  一年后,以国营大企业为主体、以名牌产品为龙头的跨省市生产联合体陆续出现。

  为适应全国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新形势的需要,当年(1984年10月),国务院决定扩大上海经济区区划,扩大为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市。

  然而,三、四年的摸索未能在打破“经济区”与“行政区”之间的隔阂方面摸索出新的路子。1988年6月,国家计委发出通知,撤销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上海经济区试验退出历史舞台,唯一保留下来的是采取“轮流座谈”办法召开的省市长联席会议。

  02  同一屋檐下办公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渐凸显。

  上海浦东新区的成立和高速发展、沪苏浙三省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制度,将长三角区域合作纳入到最高决策层的视野,也促使长三角经济发展与区域一体化提上日程。

  2008年,国家首提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把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目标。

  世博会的承办更将长江三角洲地区新一轮经济协作发展的大幕拉开。2010年,国务院发布《长三角区域规划》,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随后几年里,政府文件多次提出要促进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将其打造成具有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似乎也是从那时起,“中国制造”在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开启了全新的升级之路。而真正促使长三角一体化驶入“快车道”的是2018年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组建。

  泰伯网
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

  自2017年10月29日履新上海市委书记以来,曾先后担任过浙江省长和江苏省委书记的李强(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率上海市党政代表团密集访问了安徽、江苏、浙江3省,考察学习,商谈长三角合作发展之事。

  2018年3月6日,李强在回答关于“上海怎么谋划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率先发展”的提问时透露,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已经组建,(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一市派出的人员已到位。

  在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特聘教授徐长乐看来,长三角一体化实质性破题,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的成立是一个实质性进展。

  “其中,上海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龙头的责任。”

  2018年1月底,由上海牵头、三省一市共同组建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正式设立在上海,成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第一个跨行政区划的官方常设机构,由三省一市被抽调的各级政府人员组成。

  上海市发改委阮青副主任表示,由三省一市人员组成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的设立,虽说是三省一市新一轮合作机制建立进程中的一小步,但更应被看做是长三角一体化工作迈出的一大步。

  在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内,来自三省一市数十名工作人员一起协同工作。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到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工作以来,工作节奏非常快,基本上每天都有调研走访或者召开座谈协调会议的任务。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一再节省着发的200张名片竟然一扫而空,远远超过在原单位两年发出的名片数量。”

  在回答“合作办公室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政府部门、企业及个人如何有效开启长三角区域合作?”的疑问时,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曾表示,三省一市集中办公是高层亲自推动的首创,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是为有意愿跨区域、跨领域合作的社会各界的“窗口”。到岗之后,各地代表们不再分地域,按照交通、科创、环保、金融等长三角合作的重点领域进行任务分配,既带着各地的诉求,更注重结合长三角一体化的共同目标各自推进工作。

  其中,编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每年的区域合作工作计划都在工作范围内,以着力协调解决省际合作重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路径研究,推动改革试点经验复制共享等。

  “通过这次合作,大家认识到上海综合功能强、江苏制造业强、浙江经济活跃度高、安徽科技实力正在快速提升。”

  03  同一套行动规划

  历时几个月的时间,2018年6月,《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问世,并在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14次会议上获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一致共识。

  三年行动计划的内容覆盖12个合作专题,也进一步聚焦交通互联互通、能源互济互保、产业协同创新、信息网络高速泛在、环境整治联防联控、市场开放有序等重点领域。

  会议期间,长三角三省一市签约了11个项目,涉基金、环保信用、基础设施、信息化、区域合作、商务等领域。签约项目内容包括组建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投资基金、5G先试先用、共建G60科创走廊、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集群联动、建立协同优势产业基金等。

  开始逐渐明确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使得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事宜水到渠成。

  2018年上海进博会,习近平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巨大鼓励。同年11月,国家发改委启动编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到国家战略,无疑激发了沪苏浙皖一体化发展的热潮。

  同年11月,上海、江苏、安徽、浙江的人大常委会相继发布各自《关于支持和保障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决定》,三省同时肯定了上海市的龙头位置。

  当月底,三省一市联手奉上了第一个大动作——长三角国家文化产业博览中心,成为国内第一个以世界级大城市群文化产业为主要内容的首届长三角文博会。

  有数据显示,2018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国内生产总值(GDP)21.2万亿人民币。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表示,长三角用国家二十六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人口,创下了约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

  进入2019年,落实《行动规划》——环境整治联防联控、产业协同创新、信息网络高速泛在等重点领域的脚步更加紧密起来。

  7月,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会同国家有关部委和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拟定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审议通过并印发。

  紧接着,浙江、安徽、江苏、上海在同月内相继制定和发布《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

  各地将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具体工作重点与《行动计划》中——长三角区域城际铁路网规划编制、制定5G先行先试行动、“信用长三角”行动方案、打通省际断头路第一批17个项目,以及共建覆盖三省一市的G60科创走廊等一体化推进工作内容相结合。

  正如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钊教授、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范从来等专家所说,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先进制造业的提升,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的共享。

  次月(8月30日),上海、杭州、嘉兴、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等长三角9座城市,在湖州共同成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以促进产业上下游、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

  10月发布的《2019长三角智能制造发展白皮书》,提出了长三角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发展战略。

  根据《白皮书》分析,长三角三省一市在智能制造发展上各具特色:上海在船舶海工、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实力雄厚,江苏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领域成绩不错,浙江凭借互联网的先发优势,在轻工纺织、汽车及零部件等领域走在前列,安徽在家电、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领域快人一步。

  而生态环境显然被寄予“有效破除行政壁垒建立示范区突破口”的期望。10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发布,将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确定为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相应的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新能源等产业相继落地。

  11月5日,高水平服务经济项目包括北斗长三角综合集成应用项目、康师傅全球技术创新中心项目等;高能级总部经济项目包括博洛尼天空之城项目、博升光电半导体光芯片项目等;融合型数字经济项目包括易商云项目、自贸区基金项目等;生态型湖区经济项目包括团澳新能源汽车配件项目、智杕番薯藤有机生活度假区项目等落地示范区。

  与产业协同同步拉开帷幕的是智力资源的集聚。

  26日,浙大、复旦等国内多所知名高校联合成立了“长三角教育部重点基地联盟”与“长三角高质量发展论坛”,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设过程中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提供决策支持和参考。

  与此同时,为期一个月的“长三角地区2019年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会”也于近日拉下帷幕。现场招聘会共设展位500个,皖、沪、苏、浙四省(市)及省内16个市公共人才服务机构共同组团参会。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下一篇

假如小米要To B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