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22亿元大项目正起步,临港拟造“航天小镇”

未来我们包括北斗导航卫星在内的一大批卫星的研制工作都要转向临港。

  中国的卫星研制又有新突破,未来将有一大批科学实验卫星和包括北斗导航卫星在内的通信导航卫星诞生在上海临港。

  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揭牌近两个月之际,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的临港卫星研制基地北区刚刚竣工启用。这一基地将主要承担通信、导航、遥感等国家装备型号任务的组批生产制造。

  根据未来的投资建设规划,临港卫星研制基地总体规划占地240亩,总投资约22亿元,计划分四期建设。

  站在北区基地世界领先的无尘洁净厂房中,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院长龚建村对第一财经记者感慨道:“这里从过去的一片鱼塘,发展到今天高水平的卫星组装项目,见证了我国卫星研制技术能力的飞跃。”

  从十年研制一颗到一年研制十几颗

  龚建村表示,以前是十年研制一颗,到现在我们一年发射十几颗卫星,研究院原来所在地张江园区的产能已经严重无法满足发展需求。“未来我们包括北斗导航卫星在内的一大批卫星的研制工作都要转向临港。”龚建村表示。

  临港卫星研制基地北区项目总投资9.9亿元,占地面积113亩,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其中卫星总装厂房3.6万平方米,拥有7个卫星总装大厅,和完善的力、热、噪声、微波暗室等环境试验条件,能够同时承担30到50颗吨级卫星的研制,并具备同时承担100颗以上微纳卫星的研制能力。

  “临港卫星研制基地的建成,对于提升中国航天产业发展能级和竞争力非常重要。”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副主任陈杰表示。

  而这还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临港卫星研制基地总体规划占地240亩,总投资约22亿元,未来还有三期建设要完成。刚刚竣工启用的北区基地为一期项目。

  二期基地南区项目已经奠基,总投资3.4亿元,占地面积37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龚建村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南区项目已经取得施工许可证,并于2019年9月底开工建设,计划2021年底竣工投产。

  “南区项目主要是智能制造,我们计划建设一栋卫星创新工厂,构建卫星全流程规划管理及云数据支撑平台、面向精益化智慧化卫星AIT(总装、集成及测试)平台等五大卫星研制专用和共用平台。”龚建村说。

  南区项目将支撑未来十年内600余颗商业微纳卫星的批量生产。除此之外,三期和四期项目也已经在规划中。三期项目为临港卫星研制基地东区,占地30亩,总投资约3亿元,主要建设航天产业孵化器、空间学术交流中心等,面向航天产业化。四期项目为未来拓展区,占地60亩,总投资约6亿元,重点拓展卫星制造及应用产业,发展芯片开发与制造,星上高性能元器件和单机研制,以及批量研发低成本地面应用设备等。

  中国科学卫星的主力军

  临港卫星研制基地的规划建设,将在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助力国家科学中心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提升航天共性技术的综合创新能力、聚焦重大战略新兴产业领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1999年开始自主研制我国首颗100公斤以下微小卫星“创新一号”通信科学试验卫星以来,截至目前,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已经成功发射了47颗卫星,其中包括10多颗“吨级”北斗导航卫星和大量科学实验卫星。

  “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是面向中国科学卫星的主力军,也是未来面向中国应用卫星的生力军。”龚建村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他说,虽然研究院命名为“‘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但已经具备了“吨级”卫星的研制能力。比如2015年12月17日发射的“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重量就达到了1.8吨。

  在过去几年中,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还发射了包括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中国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太极一号”等一系列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实验卫星。

  “我们的科研团队攻坚克难,在多个项目中实现大批的先进技术的突破。”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朱振才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太极一号”从立项到发射用时不到一年,搭载全新载荷,将为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迈出第一步。“我们的目标是到‘太极三号’发射时,就能真正探测到引力波。”朱振才表示。

  在全球合作中,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还支持了中法天文卫星的研制,与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CNES)合作,预计在2021年左右完成中法天文卫星研制并发射,通过发现和快速定位各种伽马射线暴,星地联合完成伽马暴的电磁辐射性质的全面测量,为暗能量和宇宙演化研究提供基础观测数据。

  瞄准智能制造领域

  目前,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产值达到数十亿元,其中20多亿元产值来源于科学实验卫星,占据了绝大部分。龚建村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未来的三期工程将面向商业航天,年产预计达到百颗级别商用卫星。

  “在国外,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 X)正在构建巨型卫星网络Starlink,目标发射上万颗卫星。在中国,已经涌现出上百家商业航天企业,航天产业化发展,降低投资门槛非常有必要。”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巡视员季晓烨在临港卫星研制基地项目推进会上表示。

  季晓烨还透露,上海市科委与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正在共同论证数百颗全球多媒体卫星系统的研制任务,并希望以卫星研发基地为龙头,规划上海“航天小镇”的建设,开展面向公众的“航天之旅”等开放式展示。

  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引进商业资本是必然的。

  据了解,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也在规划航天产业基金,并瞄准智能制造领域。“航天的智能制造覆盖产业链的多个方面,包括生产过程中使用智能化技术、产品的智能化、卫星航天器的智能化和智能化卫星,以及卫星上天数据应用的过程智能化。”龚建村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智能化一定是我们未来投入的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与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仅一街之隔的区片内,坐落着中国最大的机器人制造商新松机器人公司。伴随着临港卫星研制基地的落户,未来也将带动产业链上的一大批智能制造、芯片等元器件研发企业进驻临港新片区。

  据了解,微小卫星项目是金桥集团临港综合区引进的重点招商项目,金桥集团总经理罗芳艳表示,该集团正在规划建设航天装备产业园,为航天上下游产业链提供充足发展空间和配套服务,预计明年正式开工。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