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不能没有历史文化之魂——陈述彭院士谈“数字城市”

泰伯网

  世纪之初,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一座座“数字城市”从概念走向现实。但是,综观各地有关城市信息化的发展规划,大多只着眼于基础平台、数据库和带宽等硬件投资,往往忽略了我国城市最大的特有优势——历史文化底蕴。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遥感科学界权威学者陈述彭教授日前呼吁:在数字化城市建设热潮中,要避免“热了技术,冷了文化”的倾向,应该特别珍惜城市发展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在技术上力求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应尽可能体现我国城市发展的个性,力求本土化。

  ◆进入信息社会的21世纪,城镇化的进程在提速,城市的国际化趋势在加强,“数字城市”则是城镇化走向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我国城镇化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分别反映出不同地域的古文明。强调珍惜历史、珍惜文化,有助于减少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盲目性。

  ◆在中国,不能抛开城市化的历史来谈城市现代化;“数字城市”的方法和技术需要引进、嫁接,但必须结合国情加以消化和吸收。

  ◆历史文化也是一种信息、一种财富。“数字城市”应该包含历史文化的信息,为城市建设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服务。

  数字化离不开本土化

  记者:有人称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城市化的过程,至少在中国人们看到了一种不可阻挡的城镇化和城市化浪潮,而一些大城市则纷纷以建设“数字化城市”为目标,设计规划发展蓝图,其中不可避免出现了产业趋同和城市规划中的雷同现象。多年来,您一直从遥感应用的角度关注中国的区域发展规划工作,不知您对现在遍及国内的城镇化和城市化热有何见解?

泰伯网

  长江三角洲地区先秦文化中心迁移示意图

  陈述彭:我认为,数字化城市的开展,必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考虑各个城市的区位特点、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要适应所在城市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工业基础和人才储备,找准自己的定位和目标,量体裁衣,规模适度,分期实施,朝着现代化的长远目标去努力,不能东施效颦,盲目攀比。譬如,中国西部的城镇化就不能像东部那样遍地开花,只能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选择现有基础较好、区位优势明显、人口较为密集的交通枢纽,培育一批中心城市,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

  另外,我觉得当前特别有必要强调数字化城市建设中的本土化问题,即考虑一个城市的规划发展时,不能脱离这个城市所依存的自然历史环境,要考虑其在文化上的积淀。如广州现在的城市规划就是以古羊城为核心,向东延伸到增城,向北延伸到从化,向南扩充到南海,唯独西面没有花力气开发,导致这座城市的发展呈半月形。规划者忘记了广州的根在西面,广州是得益于西江流域作为其腹地才发展得这么快。由于行政管辖的原因,西江流域属于顺德、佛山地区,广州管不到。行政体制的局限,造成了广州现在城市规划的不完善。而从更大的区位来看,则是对当地历史文化的继承不够。

  一个城市的形成远远超出经济的范畴,而文化可能起着更为重要、基本的作用,这在东方国家尤其如此。我国96个历史文化名城大多数集中于长城以南、横断山脉以东地区。如果包括沿河西走廊,西出阳关延伸到喀什;高攀世界屋脊,从青海延伸到拉萨和日喀则;出山海关延伸到沈阳、吉林和哈尔滨三条历史交往的大通道在内,全国形成了下列的12个都市群,它们与中华民族的多源古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这些城市群落中,不少城市拥有几百年乃至几千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的曾经是历史上文明古国数百年的都城,有的甚至形成了独特的方言和着名的饮食文化,其影响早已扩散到全世界。这是极其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保存至今的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可以与古老的玛雅文明、埃及文明相媲美。

  古人为什么舍近求远

  记者:您的介绍,让我们了解了从我国多源文化的渊源所划分的12个城市群落的特色,如果有机会对这96个历史文化名城作一比较性寻访,一定很有意义。您能不能再具体谈一下这种古文化的历史渊源对当今的城市化建设有哪些重要的借鉴意义?

  陈述彭:这正是我想要讲的。在上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许多城市选址早已受过反复的自然灾害与战争动乱的历史考验。仔细地考察、阅读这些城镇发展的历史,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现代化城市的规划、建设,一定会受益匪浅的。

  譬如,现在铁路、公路选线,就应考虑这些古城镇的历史教训,否则就会造成重大失误。如西安到兰州的铁道线,建国初期选线时根本没有想到要借鉴古人的筑路线,以为在高原修铁路很难,就沿着渭河筑铁路游到兰州。而我们的前人在这条线上的筑路线是过了咸阳后往北上黄土高原,从北线到兰州,这是一条历史古路。古人之所以不选这条较平的路,而宁愿舍近求远从黄土高原上走,是因为这条道两边的塌方频繁。由于不深究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经验教训,所以兰新线就吃了苦头,路修成后20年来的修理费比造这条铁路多出5~10倍。所以说,历史上走过的路往往是前人经过长时期历史选择的路线,而且往往就是最优的路线。

  即使那些已经毁灭了的古城池,如黑河下游的黑城,还有楼兰古城,考古学家在这两个城市所发现的文化古迹极具研究价值,这些城市的文物都是世界级的,如能对这些文物好好研究一番,或对这些古城池作遥感考古,一定能得到很重要的发现。在汉朝乃至汉朝以前,人们到西域去,黑城和楼兰是必经之地,这两个当时古丝绸之路上最繁华的城市,今天为何不复存在了?现在看来,很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水道枯竭了,上游把水用完了。断了水源,这些城市自然无法生存下去,这些都是历史的教训。这些消失的古城留给后人的教训是深刻的。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但不是盲目地复古,而是要实事求是地遵循城镇化的规律,根据当代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需求,作出比较长远的预见。任何城镇的决策和争论,都要经受历史的检验。如果我们珍惜历史、珍惜文化,就能避免一些弯路,减少一点规划、设计中的盲目性。历史文化也是一种信息、一种财富。“数字城市”应该包含历史文化的信息,为城市建设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服务。

  巡天可知昔日事

  记者:近些年来,您一直在关注、推动遥感考古这件事,您是否较早地意识到了考古与当今城市发展之间的关联?

泰伯网

  春秋时期吴城位置示意图(英文字母代表不同时期的多个城郭)

  陈述彭:20世纪80年代,中国考古界有一些很了不起的进展,发现了很多古城遗址,形成年代大概在3000~3500年前,规模非常可观。湖南临澧就发掘出了一处非常大的反映楚汉文化的城郭遗址。巴蜀文化则以三星堆为代表,包括成都附近许多古城。在河南的中牟、偃师、商丘一带也发现了规模很大的城郭。这些陆续出土的古城镇比过去史书上记载的早得多,差不多是青铜器时代的早期和新石器时代的晚期。

  考古的结果无疑对这些城市的发展方向大有帮助。如西安经过考古发现了很多文化古迹,使得西安古城名噪天下,成为城市形象和旅游资源。苏州也是很成功的例子,苏州的历史记录是保存得最完整的,苏州府志、古地图(从宋朝至今)都是保存得最好的。苏州在规划现代化城市的发展格局中就选择了保留古城,发展两翼的明智做法。

  考古发现不仅能证明历史上一段史实,而且对现代人类生活也有难以估量的价值。比如现在在秦岭、三峡等处都还残留着秦始皇时代修筑的栈道,许多人在游三峡时都登过这种古栈道。但如果细心观察的话,可以看到当今最高水位印迹已经超出了栈道。这表明,当时这一带的自然环境、水土保持得相当好,泥沙少,那时三峡峡谷的水位比现在低。据史书记载,直到明末,李自成的军队还用过这些栈道。可见这几百年来由于森林破坏造成的水土流失多么严重!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考古发现对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

  现在自然环境保护、生态林建设等,都要考虑考古因素。我再举一个例子。北京1983年在地矿部曾朝铭主持下,曾组织过一次大规模遥感调查,对北京市境内的长城作了遥感分析。此前一直认为北京境内长城的长度为267公里,而那次遥感确认北京市境内的长城长度达673公里,同时还发现了一大批与长城有关的遗址。当然作出这一发现的机理并不复杂:凡是夯实过的地基,其透水性就差,这种差别在遥感的红外线照片上非常清晰,从而发现长城连接处的烽火台遗址有长方形、正方形、五边形、椭圆形等多种形状。这一遥感测量结果,使得现在北京的长城旅游点由原先的八达岭一处(经修复后)增加到了八处。当时北京市的一位领导感叹地说,遥感竟有这么的作用!

  再如华东师大的刘树人教授通过遥感的方法,在镇江以南的下蜀黄土台地上,发现排列非常整齐的汉墓群,而以前传统的地面考古只能发现一个个点,而这次是发现一个大的墓群。进一步刘教授又发现这一墓群是和在上海青浦一带古沙堤上发现的墓群彼此呼应的。从考古学的意义而言,研究长江流域的单个墓只有历史和文化意义,而发现和研究一群墓就有区域的意义。既然镇江的古墓群和青浦的古墓群彼此呼应,就可以据此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战国以来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对考古的理解不只是挖出一点古文化符号,证明一个历史断代的纪年,而且有助于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在整个国家地域上的布局。

  科学规划需古为今用

  记者:我们把话题再回到城市规划上来。您刚才讲到遥感考古的切入点是城市,因为城市是一个区域里人流、物流、能流、信息流最集中的地点。无论过去、现在都是如此。这里还想请您就考古与文化及城市间的关系再作进一步的介绍。

  陈述彭:考古学就是考证历史上人和地之间的关系,这其中很浓缩的、集中的对象就是城市。但这不是说考古仅限于此。比如说中国的水利史,遥感考古是可以发挥很大作用的,如废弃了的古河道、湖泊的消长、海塘的兴废等都是有世界意义的人类文化现象,是见证历史的宝库。譬如中国的移民史,中国人的大多数,如百家姓大都来自中原,但由于战乱导致几次大迁徙,慢慢迁徙到华南,如安徽人迁江西,江西人迁湖南,湖南人迁四川等。台湾的闽南文化大都是从潮州、泉州迁移来的。有人据此研究了中国的状元分布,反映了一定的分布规律。文化中心是随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如三峡移民现在采取的是远距离移民,标志着文化的融合,移民是形成中国几千年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

  记者:相信您的见解会得到更多人的共鸣。如果生活在城市里的每个人都能了解、珍惜城市的发展历史和文化遗产,那么我们的城市一定会更有历史美感,也更适宜人居住。

  陈述彭:确实是这样。在我国城镇化的历史长河中,每座城市的发展历史和文化遗产都是得天独厚的无形资产和精神财富。它们是我国城市昂首屹立于世界都会之林、拥有较高竞争力的源泉,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的新石器和青铜器时代。例如近年考古发现或挖掘出来的广汉三星堆、偃师、临澧、内蒙等地的城市遗迹,它们当时已达方圆数里的规模,有的城廊街道、中心标志性建筑、功能结构分区,依稀可辨。秦汉以后,国家统一,历代都城如长安、洛阳、开封、南京与北京,规制一脉相承,有关选址勘察、规划设计、宫殿巍峨、市井繁荣,史书、碑刻多有记载,其建筑文物保存至今,其设计概念、影响远及海外,堪称人类文明之瑰宝。

  “数字城市”的建设,除了描述城市发展的现状,还要搞清楚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特别是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而后才能对城市的未来作出合理规划、对优势加以发扬,使缺陷得到补救。

  不久前我到巴黎参加一个国际会议,对城市信息化与历史文化积淀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我认为,巴黎是历史和现实结合得较好的西方城市之一,那里不仅有珍藏30万件珍品的罗浮宫,有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双翼胜利女神的英姿和断臂美神维纳斯三大镇馆法宝,还有凯旋门、埃菲尔铁塔、圣心堂等世界建筑史上的艺术极品。塞纳河畔的奥塞旧火车站,原是1900年世界博览会废弃的建筑,巴黎人把它改造为博物馆,1986年开放,成了欣赏19世纪绘画的场所,被誉为“全球最美的火车站”。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城市建设可以说是无价之宝。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