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家国情深 引领“雁阵”——访CPGIS创会会长林珲

作为一名杰出的学者,林珲不仅引领了CPGIS这个“雁阵”,他还在香港不断发挥创意,提出新的学术思想,建立和引领了新的学术团队。

  2017年8月2日上午,在美国水牛城布法罗大学的“未来中心 ” 会议厅内召开的国际华人地理信息科学协会(CPGIS)25周年纪念大会的开幕式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与学生们静静地在听一位中国学者充满深情的致辞《我们对于中国古老传奇的历史回应》。这位学者名叫林珲,他是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陈述彭地球信息科学教授和该校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所长,他也是CPGIS的创会会长。

泰伯网

  林珲教授

  二十五年前,林珲带领一群满怀梦想的中国留学生在布法罗大学成立了CPGIS,并率先返回即将回归祖国的香港设立CPGIS联络站,利用当时香港的特殊地理位置,努力搭建促进东西方地理信息科学家交流的“丝绸之路”。由于林珲的推动与示范,25年来,CPGIS会员们的足迹遍布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每个省市自治区,在超过一百个大学、研究所和公司传播地理信息科技的前沿理论和先进技术。他们率先推动的虚拟地理环境、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网络GIS、交通GIS、健康GIS、GIS犯罪学等方面的研究,为中国地理信息科技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培育了重要的骨干队伍。为了推动中国早期GIS产业的发展,CPGIS受国家科技部委托参加了最初的国产软件系统的测评。他们带回了国际上先进的理念与方法,为缩小中国与西方国家在GIS软件平台的差距提供了及时和重要的建议。CPGIS会员还担任过中国的与GIS和遥感有关的各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以及众多国家重大研究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在中国赶超国际地理信息科技先进水平的进程中担当过引领的责任。也正是由于CPGIS的桥梁作用,一批国际顶级的地理信息科学家频繁访问中国,并担任国内高校的讲座教授以及学术委员会成员。无疑,CPGIS为中国的地理信息科技走向世界的前列起到过重要的历史性作用,而林珲正是这个优秀的留学生群体的杰出代表。

泰伯网

  林珲教授(右)获得美国地理学家协会2017年度米勒奖

  许多人都好奇地询问过CPGIS的起源,我们从CPGIS纪念二十周年出版的《同心集》里找到了线索。那是1986年在美国布法罗大学一个晚会上,国际著名地理学教授杜恩·马博(Duane Marble)对初到美国的林珲说 “GIS这个学术圈,只有北美、部分欧洲和澳大利亚。”马博教授这句话虽没恶意却深深震颤了林珲的心。他回忆道,“突然,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冲动。我脱口对马博说:相信十多年后,中国的GIS学术界一定会和美国的一样热闹。”也就是从那时起,林珲萌发了成立中国人的GIS学术组织的念头,“不能让别人将中国人看成一盘散沙!” 林珲从组织布法罗大学和周边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开始,逐步联系在西方十多个国家的中国留学生,终于在1992年夏天正式成立了CPGIS—这也是由中国人成立的第一个地理信息科技协会。

  近日《科技文摘报》社记者非常有幸地采访到林珲教授,听他介绍了“为什么选择到香港中文大学发展?如何在香港发展?”让我们对于这位优秀的归国学者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

  1992年,林珲在布法罗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之后,曾经先后收到来自美国、香港以及其它国家和地区近十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加盟邀请。林珲当年给CPGIS会员们的信以及相关刊物投稿,分析了开放的中国正在积极融入国际社会,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为信息科技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他提出CPGIS需要布局,利用香港的地理位置优势,尽快“搭桥铺路”,为更多会员回国服务创造条件。林珲教授选择到香港中文大学工作还受到了他当年在中国科学院学习时的导师陈述彭院士的鼓励。用陈院士的话说,在香港工作将有内地与海外“两个翅膀”。而林珲也非常欣赏香港中文大学“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的办学理念。回顾25年的历程,林珲认为当年的选择是正确的,他利用香港就近的便利,联系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和自然科学基金委等政府部门,以及中国科学院和许多高校,与CPGIS伙伴们一道,融入到我国地理信息科技的发展浪潮中去。

泰伯网

  第一届CPGIS 年会组委会成员。左起:湛飞并、夏福祥、夏宗国、林珲、李斌、丁跃民、林戈、李元军、谢一春

  作为一名杰出的学者,林珲不仅引领了CPGIS这个“雁阵”,他还在香港不断发挥创意,提出新的学术思想,建立和引领了新的学术团队。 1997年,在香港回归祖国的时刻,林珲在陈述彭院士的鼓励下以及中国科学院郭华东周成虎两位著名学者的支持下,不失时机地发起并创立中国科学院暨香港中文大学地球信息科学联合实验室,其后,他在大学的支持下将该实验室转型为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并在国家科技部的支持下创建了国家遥感中心香港基地和香港高分辨卫星遥感地面站,以及联合国亚太经社会遥感、GIS和卫星定位工作组香港联络处。依靠这些科研与国际合作平台,林珲逐步建立起三个重要的科研方向与平台:1)以突破多云多雨多雾环境障碍的“全天候环境遥感”;2)以地理知识工程为导向的“虚拟地理环境”;3)以促进地理信息科学与人文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研究”。同时,作为地理信息科学家,林珲的研究呈现出不同的地理尺度:1) 急速城市化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与海岸带环境;2)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湿地和流域生态;3)影响国际水资源的青藏高原冰冻圈。他不仅担任了包括我国重大基础科学计划“973计划”项目在内的数十项科研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还连续多年担任中欧合作“龙计划”项目的中方首席科学家,成为我国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和国际著名的学者。

泰伯网

  林珲教授

  林珲在香港发起“珠江三角洲遥感论坛”,成功地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环境遥感学术交流和队伍融合。他通过组织珠江三角洲综合环境遥感,发展了以雷达遥感为主的多源遥感方法,尤其在雷达干涉测量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率先提出“大型线状人工地物形变监测”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城市基础设施健康诊断的“城市CT”方法,开发出我国首套国产InSAR遥感商业化软件,不仅将其应用於包括香港国际机场跑道和青藏铁路路基等大型基础设施的稳定性监测,并将这些新方法应用于由他担任中方首席科学家的中欧“龙计划”项目“青藏高原冰冻圈的演变监测”。2009年,亚洲遥感协会颁发给林珲教授“杰出贡献奖”。

泰伯网

  林珲教授(左)与导师陈述彭院士合影

  林珲通过十多年的持续探索,组织国内和国际团队开展虚拟地理环境研究,系统地提出地理编码数据库和地学过程模型库为“双核心” 的虚拟地理环境四元素理论和方法(地理编码数据库、地学过程模型、空间分析与模拟、虚拟环境),并在东中国海潮波系统与海岸带演变、珠江三角洲跨境环境安全等研究以及国家重大科研计划项目“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相互影响的模拟与评估”中实践相关理论。他与英国科学院巴蒂院士合作出版的《虚拟地理环境》(英文版)专著不仅在中国和美国发行,还被翻译成俄文版和捷克文版在欧洲发行,推动了国际上虚拟地理环境的研究。为此,林珲得到包括美国科学院与英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国际著名地理学家的推荐,他获得由来自91个国家超过12000名地理学家组成的美国地理学家协会(全球最大的地理学家协会)颁发的2017年米勒奖,推崇他为地理学做出的杰出贡献。

  林珲在加盟香港中文大学之后,深感中文大学人文学和社会科学的深厚积淀,认为地理学的空间综合分析思想可以成为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器”。“我一直希望能够构建一个平台,促进人文学者与理工学者的交流。”林珲充分利用香港中文大学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的优势,积极倡议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力图将地理信息科技的应用扩展至区域发展、经济学、社会学、考古学、旅游学、语言学,犯罪学、历史学、宗教研究等人文社会学科。他邀请文学院和社会科学院的教授一道组织科研计划,组织与参与了“中国明末江南松江府棉业的空间特征与制度特征研究”,“清末民初北京城市文化演变”等课题。2009年,林珲联合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学者共同发起创建了“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研究论坛”。多年来,这个论坛越来越活跃,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众多人文学和社会科学的著名学者参与该论坛的年会,培养了学术复合型的青年学者,并孵化出新的研究方向。1998年以来,他担任海峡两岸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学术论坛秘书处秘书长,每年组织海峡两岸四地十大城市的学者,政府官员以及专业界人士交流研究与开发的成果,推动两岸四地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交流与示范研究。

泰伯网

  CPGIS 发起人林珲教授等著名学者今年在布法罗大学重逢

  在采访林珲教授的过程中,我们深感林珲教授身上的历史感和使命感。因此,我们更深一层去了解他的丰富的人生经历。林珲是1968年去农村插队的“老三届”学生,当年才14岁。他还曾经是德安京剧团的演员和南昌市体校排球队的助理教练员,在上大学之前,林珲是江西省测绘局外业队的测量工人。1976年底,他是作为全国测绘系统十面红旗手之一的模范班长被推荐到武汉测绘学院学习的。1980年,他考取了中国科学院遥感所陈述彭院士的研究生。林珲告诉记者,“是陈述彭先生领我走进科学的殿堂的”。在美国地理学家协会2017年波士顿颁奖大会上,林珲在领奖台上告诉所有嘉宾,“此时此刻,请允许我向我的导师陈述彭院士致敬!”

  (林珲简介:现任香港中文大学陈述彭地球信息科学教授暨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家遥感中心香港基地主任和联合国亚太经社会遥感、GIS、卫星导航工作组香港联络处负责人,曾担任过美国、德国、法国、印度、澳大利亚和中国多所大学与研究机构的客座与访问教授。1992年,林珲获选为国际华人地理信息科学协会(CPGIS)创会主席,1995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08年获选为中国国家航天局绕月探测科学专家委员会成员。2011年获选为国家空间科学专家委员会委员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空间中心科学委员会委员。2012年当选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