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首都机场装“千里眼” 盯住无人机,升空即可捕到信号

引入信号捕捉设备,已布控4个监控点,能发现半径5公里范围内无人机。

  泰伯网讯 据新京报报道,民航局近日公布了155个机场的障碍物限制面保护范围数据,旨在避免无人机闯入危害民航安全的区域。据了解,首都机场为了治理无人机“乱飞”,正在试用一种无人机信号捕捉设备,在禁飞区域升空的无人机信息将被飞行区安全管理部门掌握。

泰伯网

  无人机升空即可捕捉到信号

  近日,民航局公布《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制登记管理规定》,6月1日起,无人机使用者和生产商开始实名制登记。无人机的信息形成二维码,必须粘贴在无人机上。

  为了防范无人机等多种违规升空物,早在多年前,首都机场就建立了一支24小时巡逻净空保护区的队伍。

  “我们设想过,实名制登记后,让我们的巡查员可以检查无人机登记信息,加大管理力度。”首都机场飞行区管理部净空管理主管杨嘉说。然而,机场净空巡逻员日常只能劝阻,经常遇到不配合的情况。

  现在,在人防的基础上,首都机场正在寻求技术上的创新管理方式。

  据了解,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之前,首都机场引入了一种电子信号捕捉设备,以首都机场中跑道中间点为核心,覆盖周边重点位置。“在这个范围内有无人机,我就能捕捉到它升空的信号。”杨嘉说。

  近日,首都机场在民航局公安局、首都机场公安分局的积极支持下布控了4个无人机监控点。“效果很不错,能发现半径5公里范围之内的无人机,这也为公安部门及时处置提供了可能。”首都机场有关部门负责人说。

  无人机“禁飞区”缩小呈糖果形

  首都机场此前对外公布过净空保护区,覆盖面积约1057.6平方千米,约为五环路面积的1.5倍,涵盖北京市多个区。首都机场飞行区管理部将这1057.6平方千米分成200多个网格加以管理,再根据重点区域划分。

  近日,民航局对外公布了155个民用机场净空保护范围数据,这些数据此前从来没有集中发布过,此次公开也是为了促进生产商注意净空防护区的飞行控制,促进电子围栏系统等类似技术的应用。

  从公布的数据来看,首都机场的障碍物限制面保护范围比之前公布的1057.6平方公里净空保护区要小很多,大致形状也从涵盖多个区的长方形变成“糖果”形状,也就是南北端呈扇形,东西方向呈椭圆形。杨嘉介绍,这个区域虽然小了,但范围更符合无人机对民航飞行危害的区域特点。

  记者了解到,国家空管委正在牵头起草一份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的具体管理规定。该规定是国家层面对无人机管理的最高行政法规,其中有望将全国各机场的障碍物限制面保护范围纳入无人机管理数据库,建立无人机禁飞“红线区”。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