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5年度报告发布

11颗卫星遥感数据源,65个农业生态区,31个遥感数据产品,两大专题监测项目……

  随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到来,一年一度的“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发布活动在京如期而至。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由国家科学技术部于2012年启动,目前已成功发布了三次。该报告聚合全球卫星遥感资源,通过组建生态环境遥感研究中心,跨部门组织国内顶尖科研团队参与年报工作,多年来,为国际和国内各领域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观测数据及进一步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如今已成为国家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层面上的重要一环。

  今年,由国家遥感中心总工程师李加洪发布的《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5年度报告》,包含两大专题监测项目,分别为“‘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和“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其中,“‘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专题生成31个生态环境遥感专题数据产品,“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专题覆盖全球65个农业生态区。与前三次相比,此次我国对卫星遥感数据的获取在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上都有了进一步提升,全波段遥感应用、高频遥感监测,更高的技术水平彰显了我国在卫星遥感事业的硬实力及全球化环境战略下的重要影响力。

  细细道来:“一带一路”“大宗粮油”两大专题到底讲了啥?

  1.“‘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专题

泰伯网

  该专题秉承“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和合作共赢理念,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区域,主要利用2014年国内外卫星遥感数据,系统生成了监测区域陆域与海域现势性较强的土地覆盖、植被生长状态、农情、海洋环境等方面的31个生态环境遥感专题数据产品。利用上述数据产品,就陆地7大区域、6个经济走廊及26个重要节点城市的生态环境基本特征、土地利用程度、约束性因素等,以及12个海区、13个近海海域及25个港口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一带一路”沿线陆域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森林、草原、农田等生态系统多样,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区域差异大。六大经济走廊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载体,走廊沿线区域的生态环境条件对“一带一路”建设有严重影响。不同经济走廊及每个走廊的不同分段其主要生态约束性因素不尽相同,主要的生态环境约束因素有干旱、沙漠、高山、严寒和珍惜生物生境保护。

  为在“一带一路”提倡实施中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如下建议:

  (1)东南亚区、南亚区、中东欧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生态条件良好,生态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潜力大,是“一带一路”提倡实施中应重点关注的区域。同时,规划和建设中应特别重视东南亚区和南亚区热带雨林与亚热带山地森林,以及欧亚大陆高纬度地区的亚寒带针叶林。

  (2)主要经济走廊的建设对沿线区域的经济将起到重要带动作用,同时也会对走廊沿线的生态环境构成新的压力。如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以荒漠为主,应以水资源承载力作为约束条件制定区域产业的优化布局方案。

  (3)部分封闭的海域,因临近大江大河河口和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污染,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需重点关注相关海域的海洋生态保护问题。

  2.“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专题

泰伯网

  该专题主要基于多源遥感与气象数据,对2015年度全球65个农业生态区的气象条件、全球7个农业主产区及中国7个农业分区粮油作物种植状况、全球粮食产量与供应形势进行了遥感监测分析,并对2016年全球粮油生产形势进行了展望。报告对增强全球粮油信息透明度、保障全球粮油贸易稳定和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从哪儿来?

  据了解,报告所参考的遥感数据来源以中国卫星数据为主、国外数据为辅,利用多源协同定量遥感产品生产系统(MuSyQ),经过归一化处理形成了标准化的多源遥感数据集。

  1.地球观测系统(EOS)Terra/Aqua卫星

  美国地球观测系统(Earth Observation System,EOS)发射了一系列卫星,其中Terra、Aqua和Aura三颗卫星成为系列,分别于99年、02年和04年发射成功。

  2.风云三号气象卫星(FY-3)

  是中国第二代极地轨道气象卫星系列,携带多大11种有效载荷和90多种探测通道,可以在全球范围进行全天时探测。

  3.陆地卫星(Landsat)

  是美国陆地探测卫星系统,1972年发射第一颗卫星Landsat 1,此后陆续发射一系列卫星,是目前在轨运行时间最长的光学陆地遥感卫星系列,成为全球广泛应用、 成效显著的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之一。

  4.中国环境减灾卫星(HJ-1)

  全称中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是中国专用于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的卫星。

  5.海洋一号卫星(HY-1)

  是我国自助发射的海洋水色系列卫星,主要用于海洋环境监测、环境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合理利用,以及为相关部门提供基础数据等。

  6.北京一号小卫星(BJ-1)

  是科技部和北京市联合发射的一颗具有中高分辨率双遥感器的对地观测小卫星。

  7.高分卫星(GF-1/2/4)

  卫星突破了高空间分辨率、多光谱与高时间分辨率结合的光学遥感技术、多载荷图像拼接融合技术等关键技术。高分四号于15年12月29日成功发射。

  8.风云二号气象卫星(FY-2E)

  是我国第一代地球静止卫星,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地球观测业务卫星序列。

  9.多功能卫星(MTSAT-2)

  (日本)主要用于气象观测,可在夜间辨别底层云雾,评估海面温度。

  10.第二代地球静止卫星(Meteosat-9)

  (欧洲)该卫星旨在为欧洲气象预报员提供连续的天气图像。

  11.地球静止业务环境卫星(GOES-13/15)

  (美国)主要用于支持天气预报、台风监测和气象研究。

  数据用在哪儿?

  调动如此庞大的资源,集结众力,做出庞大的数据报告,到对能用在哪儿呢?发布会后,很多人有此疑问。

  对此,科技部相关负责人和专家表示,前面几次报告由国家遥感中心领导,已在我国形成了连续视野生成的能力。而本次则切入中国政府的重要战略——“一带一路”开放战略。参考历史时期,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中国和欧洲之间贵重物资的交流交换,但此次的“一带一路”不止于此,而是秉承可持续发展和合作共赢的理念,在节点廊道的建设配置上对整体区域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完善的经济带生态环境监测,可以为这样的战略提供有利的数据基础。

  第一,对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开放战略,能够完整把握资源分布状况,在各个区域地带,对生态环境的状态进行感知。

  第二,能够监测到“一带一路”沿线,有哪些生态环境的约束条件在制约发展。如寒冷、干旱、山地地形、灾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求等。我国在这方面第一次系统拿出完整的数据和资料。

  第三,将各区域保护要点提出,切中生态环境保护状况。

  第四,提出完整的科学数据支撑,能够作为保护环境的依据。

  总得说来,这样的数据能够为各地区、各领域的组织机构对象所用,帮助其在资源优化配置上做出更好的决策,并利于不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地,创造合作共赢的前提和基础,更好地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为什么要这么做?

  一直以来,我国投入大力实现在轨卫星组网及遥感资源整合,从开始的基础数据和动态数据获取,到如今面向应用和服务;从之前的全局处理,到现在的针对陆地、海洋等特定区域进行分析……我们正在不断提升遥感对地观测和实现相关应用的能力,这样的技术演进拥有巨大意义。

  首先,从国际需求出发,中国作为GEO(地球观测组织)联合主席国,应贡献必要力量,发挥国际舞台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从国内需求出发,随着经济转型、“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中国对全球资源环境的需求也越发强烈,充分的对地监测数据是做出科学配置的基础。

  其次,在协助完成“一带一路”工作部署后,在卫星遥感应用上,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我国在南非建立了中国和巴西资源环境数据地面接收站,为南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年度报告专家组组长郭华东院士在会上表示,“大国际”其实就是一种战略资源,“一带一路”的许多节点都是发展中国家,如中亚曾一度被称为“对地观测最不能照亮的地区”。中国把握丰富的卫星资源,有能力和义务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给予发展中国家卫星遥感数据,这些信息将成为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资源。

  最后,年度报告和相关数据产品均将被编译后免费发布,供各领域组织机构下载。发布的同时,有利于增进双边合作,让更多国家关注一带一路的可持续发展。

  下载2015年度报告和相关数据集产品,可以登录以下网站:国家遥感中心门户网站(http://www.nrscc.gov.cn)、国家综合地球观测数据共享平台(http://www.chinageoss.org)和中国搜索门户网站(http://www.chinaso.com)。(文|3sNews 思佳)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下一篇

深入民用,北斗授时为高考护航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