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王春峰解读《规划纲要》:顺应趋势修编,新型基础测绘是必然发展方向

为了让社会各界充分理解《规划纲要》的作用意义,近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春峰针对《规划纲要》出台的目的、意义及基础测绘的发展目标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读。

  6月1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批复同意《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简称《规划纲要》),明确到2020年建立起高效协调的基础测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以基础地理信息获取立体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智能化、服务网络化社会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测绘体系,全面建成结构完整、功能完备的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到2030年,基本形成以新型基础测绘、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为核心的完整测绘地理信息服务链条,具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多层次、全方位服务的能力。

  为了让社会各界充分理解《规划纲要》的作用意义,近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春峰针对《规划纲要》出台的目的、意义及基础测绘的发展目标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读。

  2006年也曾发布《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

  据介绍,2006年,根据《测绘法》的相关规定,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06]59号文件,印发了由原国家测绘局联合国家发改委等9个部门共同编制的《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推动事业跨越发展。截至目前,这一规划纲要已经实施近10年,所确定的“十一五”、“十二五”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亦取得巨大进步。

  王春峰表示,尤其是在转型升级、拓宽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例如机构名称更名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职能得到进一步丰富;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等新业务开始出现,基础测绘服务更加贴近需求;以促进“服务网络化”为目的的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建设应用取得突破等等。

  对于为什么要发布《规划纲要》,王春峰解释到,党的十八大之后,基础测绘发展的需求、政策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原规划纲要”所确定的从2015年到2020年共6年的发展思路和任务布局需要作出及时调整。因此,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经与各参编部门商议,决定对“原规划纲要”进行修编,并于2010年报请国务院同意,2012年正式开始修编工作。国务院于近日批复同意的《规划纲要》,实质上正是这次修编的成果,也是“原规划纲要”的承继与发展。

  王春峰表示,在对“原规划纲要”进行修编的过程中,重点考虑了如下三方面因素。首先是通过修编工作,对问题进行了重新梳理,“原规划纲要”列出的问题中,哪些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又出现了哪些新的问题,由此形成了规划编制工作的“问题导向”机制;二是根据当前发展形势,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测绘地理信息新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发展战略和发展布局;三是在明确2015-2020年基础测绘发展任务的基础上,对到2030年的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做出展望。

  与“原规划纲要”相比,王春峰总结了《规划纲要》的四大亮点:一是提出了新型基础测绘的发展方向,明确了其主要特征和相应的目标任务布局;二是首次明确提出了构建以新型基础测绘、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为核心的完整服务链条,进一步丰富了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的内涵;三是进一步强化了卫星测绘应用,将其定位为现代测绘基准维护更新和测绘地理信息生产服务体系的主要技术支撑;四是进一步明确了测绘地理信息自主创新的方向。

  新型基础测绘是必然发展方向

  对于“新型基础测绘”的提法,王春峰认为这是传统基础测绘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发展方向。

  我国目前基础测绘面临的现状是经过多年努力,陆地国土基础测绘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据“十二五”规划评估报告,目前,国家级和省级(除西藏外)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已全面建成,基础测绘生产已实现由重点围绕地图测制更新等向重点围绕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维护更新等的转变;基础测绘服务内容实现由以提供基本比例尺地图纸质图件为主向以提供多样化数字产品、定制化制图服务以及地理国情监测、数字城市、应急测绘等个性化服务转变;基础测绘服务模式实现由统一窗口服务向窗口+网络化服务模式转变;以天文大地测量等技术为支撑的传统测绘基准已经完成向以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为主要支撑的现代测绘基准的转变。

  另外,由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和由市场主导的产业化服务并行发展,测绘地理信息的生产服务格局更加合理。

  但是,经济社会各领域对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的需求呈加速发展态势,传统基础测绘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对基础测绘发展策略做出调整。进一步明确其工作定位,与时俱进地调整其工作布局,并加快其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工作手段、工作重点的转型和变革。

  为了与传统基础测绘加以区别,更好体现基础测绘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因此采用了“新型基础测绘”这一提法。

  《规划纲要》明确了新型基础测绘的特征为“全球覆盖、海陆兼顾、联动更新、按需服务、开放共享”。其“新”主要体现在:技术手段“新”——将卫星遥感和卫星导航定位纳入基本技术手段,充分体现测绘对新技术的把握和应用;工作内容“新”——以对现有数据库的维护更新和全球、海洋以及重点地区动态测绘为常规工作内容,实现全球覆盖和海陆兼顾;成果形式“新”——以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和数字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库为主要成果形式,实现基础地理信息的多尺度融合和联动更新,不再局限于按计划生产纸质地形图;生产服务方式“新”——以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网络化定制服务为主要生产服务方式,打破单一、呆板、离线的传统服务模式。

  应用是发展的生命,《规划纲要》布局基础测绘应用

  王春峰提到,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近些年根据“原规划纲要”的有关部署,已经在不断改进基础测绘应用服务模式,已基本实现了多样化、网络化综合地理信息服务能力。《规划纲要》又进一步要求基础测绘应用服务要实现多层次、全方位,并据此部署了相关任务。

  数字城市建设应用。《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继续加快推进数字城市、数字省区建设,”“开展智慧城市地理空间和时空信息平台建设”等。这是基于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的要求提出来的,也是对不动产统一登记、地下管网建设等的有力支撑。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建设应用。“天地图”实际上是互联网+地理信息的一个具体案例。经过四年多发展,其已广泛应用于公安、水利、海关、税收等众多领域,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已经成为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转型的关键支撑。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推进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建设及应用”,关键是要继续强化其战略性地位,不断丰富信息资源,强化技术支撑,保证其接续性发展。

  地理国情监测与应用。地理国情监测是测绘地理信息直接服务于国家宏观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测绘地理信息新的服务业务。今年年底,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将全面完成,并转入到常态化的监测工作中。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完善地理国情监测标准体系,优化部门协作机制,形成成熟的监测业务工作体系”,是保证监测工作常态化的前提条件。另外,探索将地理国情监测纳入年度投资计划管理,也是实现其业务化的关键支撑。

  应急测绘建设及应用。应急测绘是国家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做好相关工作,重点是要总结好四川、黑龙江等地区的应急测绘服务保障经验。在此基础上,加强应急测绘装备、应急测绘信息资源建设,建立健全应急测绘工作机制和部门间应急协作共享机制,强化信息互联互通,实现业务联网协同,全面提升应急测绘服务保障能力。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