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孙玉国:实时地图已经到来 依赖于个人传感器

“我认为实时地图的时代已经到来,重要推手是移动互联网,包括汽车互联、大数据等。在实时地图中,个人位置传感器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2014年12月17日,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孙玉国在“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上表示。

  3sNews武汉独家报道 “我认为实时地图的时代已经到来,重要推手是移动互联网,包括汽车互联、大数据等。在实时地图中,个人位置传感器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2014年12月17日,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孙玉国在“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上表示。

泰伯网

  孙玉国说,未来在做实时地图的时候,很多信息源都来自于个体消费者手中的传感器。这个传感器可能是可穿戴设备,可能是无人驾驶小飞机,更主要的还有汽车。汽车行驶中,无时无刻不产生跟位置相关的数据。这些数据能够帮助创造和产生实时地图。

  他举例说,四维图新的欧洲团队正在研发传感器地图。通过传感器地图,能够自动地去提取前面限速的路牌。这个数据出来以后,可以实时发布。

  譬如说,可以用来做实时的气象信息。通过雨刷器的感应,就可以制作出来汽车现在行驶的这些地方是下雨还是不下雨,下多大雨。目前这谁也做不到,气象局也做不到,但是用雨刷器摆动的速度可以做出来。。

  以下是现场发言实录(未经本人核实)。

  孙玉国:我报告的题目叫移动互联时代的实时地图。

  这是一个什么背景呢?不仅仅是移动互联网。我们今天有移动互联网,也有汽车互联,甚至我们的设备互联,穿戴设备等等。在这样一个互联的时代下,地图它原有的一个属性变得尤为重要,或者原有的维度变得尤为重要,这个维度就是时间。

  上午李德毅院士讲了驾驶地图,讲到了自动驾驶对地图的依赖。但是不能想象,在一辆自动驾驶的车里,它的地图是去年的,是上个月的,甚至是上周的,甚至是昨天的,也许都未必能够容忍。它需要的是什么?是实时地图。

  我经常说,我们是很骄傲,因为我们干的这个行当特别有历史的沉淀。我们有几千年的历史,所以我说我们这个行当既朝阳,又带有厚重的历史。地图几千年钱就有了,伴随地图走过来,以前的技术都是以年甚至十年来描述的。可是走到今天的移动互联时代,尤其是2010年以后,这个速度骤然加快。

  地图本身就在反映着我们现实世界的一个变化。如果回到七十年代、六十年代,地图一年更新一遍,那是相当不不起了,但现在截然不同。

  这个不同在于什么?首先在于大规模地改造地球。对与错暂且不说,我给大家一个数字,这个数字很耐人寻味。中国水泥的产量现在是多少?是24亿吨。这是什么概念?这是全世界水泥总产量的接近60%。

  由此,你能想象我们生活的这个祖国在发生着什么?全世界的变化,就是那些地物的变化,60%会发生在中国,因为只有中国在修大规模的机场,我们最近几千亿的投资批出去,全是在基础设施上投入。这个数字反映出全世界的变化主要在中国。

  今天,我们在现实世界生活当中已经形成了一些习惯性的依赖,以前可能不会有这种感觉。今天,到城市不用手机可能不行。在家里面可能要去淘宝,快递员需要基于地图的位置,门牌号一定要准确,甚至像打车这样的位置服务,它已经潜移默化到了日常生活。

  再有几年,甚至我们的下一代,没有这些东西他不会玩了,他不知道怎么去做。我们对位置的依赖越来越大,而且时效性也变得越来越快。这就导致了对实时地图的需求。

  我这里给一个数字,这个数字是来源于腾讯。腾讯我有大量的应用,比如QQ、微信等,你们可能时时刻刻都在玩。就这一家公司,每天的位置请求已经达到一百亿次,其中包括微信的位置。

  这说明什么?这个数字很好地说明了,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对位置信息的依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看看手机。中国的智能手机有四亿多用户。这些数字反映了我们今天生活对位置的需求。在作这个报告之前,我请教了一个非常资深的电信专家。我问他,现在个人手机上产生了大量信息,这个信息量较十年前到底是多少?是一百倍还是一千倍?他说都不对,这个数字有可能是上万倍,绝对大于一千倍。这是什么的贡献?这是手机的贡献。

  再来看汽车。汽车马上进入到互联的时代。汽车带来大量的信息,汽车里面大概有180多种传感器。譬如说汽车里头的摄像头,可以无时无刻把我们路上所有的信息传过来,这是巨大的数据。

  还有众人所知的说无人机。它更有魅力的一天,不是简单地取代航飞,不是部分取代遥感卫星的功能,而是会成为个人的携带设备,跟手机放在一起。

  总有一天,无人机变得非常非常小。它可能只有几百克,可以把它放飞,把某个角度的照片拍下来,然后在网上传播这些无人机拍的数据。你能想象那个数据量有多大。

  关于这些变化,我想说的是什么?是社会的变化,加速的变化。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包括车联网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对位置信息及时的需求。泛在的传感器提供了大量产生可以制作实时地图的信息。

  给大家看两个例子。比如这张实时的交通图,哪儿堵车,哪儿不堵车。如果倒回十年以前,大家会觉得很陌生;但是现在,城市人在出行之前都要打开这样的图去看。它在变动,每一分钟刷新一次,有的是两分半分钟刷新一次,有的是五分钟刷新一次。这个图在大部分的网站都可以看得到。

  我们也做了实时的交通指数。我们说路堵,到底有多堵?政府在治堵,你今天跟昨天比,今年跟明年比,跟去年比,你到底是向好还是向坏,必须要有一把尺子可丈量,让拥堵的状况变成可丈量,就跟PM2.5一样。我们做交通指数,就是要给全国的交通,所有城市之间的交通做一个实时的、可丈量的指数。

  怎么做呢?我们每天透过自己的应用,合作伙伴,还有股东资源,大概每天可以获取到40亿点位的XYZ这样的坐标,25000万条车的行驶轨迹。这包括出租车,还有一些绝对没有个人隐私的信息,有车联网服务的信息。

  我们这几年也找了一百亿条这样的历史的交通拥堵状况记录。我们有150个重要的数据源合作伙伴,把这些数据拿来进行实时的大数据分析,能够做到每分钟去更新全中国四十个城市和主要干线上的交通拥堵状况。用做地图的说法,就是发布实时的道路拥堵地图。

  原来做一张地图,有检校,有存储的地方。实时地图在这方面更严格,譬如数据接入要保证零失误,因为所有信息都是在线的。对处理能力也有要求,要达到多大量级的处理能力。然后要有一套自动化的监测手段,因为数据做完马上就发布,整个数据链条的检校、验收,必须要有自动化的手段。这些数据,包括原始数据和后续数据,怎么样存储?我们是基于大数据的架构下来设计的。

  事实上,无论是交通领域还是其他领域,这种实时地图从制作,到数据的存储、检校,再发布,可能都需要类似环节。

  我们也发布了像长三角、珠三角等城际交通状况,这是实时的,在24小时之内的。

  有时候我也很感慨。大概在1987年、1988年,我们做交通预测,做OD调查。一早你家在哪里,上班去哪里,我们把它放在路网上。那个时候每个人都填,大人不填,让孩子拿回去填,很复杂。但现在的手段截然不同,历史上的数据甚至都可以调出来。

  在北京地区,哪块地方人流或者交通流最拥挤?这是我们做的粗糙的展示。

  这到现在这个时点,两点多钟的一个指数。在这里能看到很多情况,例如可以看到昨天这个时候是什么样的,还可以看到再往前,这个指数可能更加拥堵。

  甚至可以看看城市的一些热点地区,例如像北京国贸那个地方现在路况是什么样。行驶很缓慢,这都是实时的此时此刻的状态。每个区都在治堵,到底哪个区最堵?这个图是实时在变的。如果要向领导汇报治堵效果好不好,没关系,可以做过去一年当中每一天甚至分时段,甚至给不同区域排名,这都是做得到的。

  我们也可以看武汉此时此刻的状况,这跟昨天的情况基本差不多,这些都是实时的情况。

  第二个例子,是我们欧洲团队做的传感器地图,Sensor Fusion Map。

  欧洲团队已经做了几年的研究。通过传感器地图,我们能够自动地去提取前面限速的路牌。这个数据出来以后,可以实时发布。譬如说,可以用来做实时的气象信息。通过雨刷器的感应,就可以制作出来现在行驶的这些地方是下雨还是不下雨,下多大雨。目前这谁也做不到,气象局也做不到。我们用雨刷器摆动的速度可以做出来。也可以用来做一些ADS的数据,这个就不多讲。

  通过这样的例子能够展现什么呢?未来在做实时地图的时候,很多的信息源来自于个体消费者手中的传感器。这个传感器可能是可穿戴设备,可能是无人驾驶小飞机,更主要的还有汽车。汽车行驶中,无时无刻不产生跟位置相关的数据。这些数据能够让我们创造和产生实时地图。

  最后,我认为实时地图的时代已经到来,重要推手是移动互联网,包括汽车互联,大数据等。在实时地图中,个人位置传感器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政府部门怎么去监管测绘,怎么去监管测绘产品?这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