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刘先林:测绘无人机应开发1+N组网飞行

“无人机正在快速地侵占有人机航拍市场,将来还会更大范围的侵占有人机的市场。建议开发1+N的组网飞行,一次上去是多个飞机。”2014年12月1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在“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上表示。

  3sNews武汉独家报道  “无人机正在快速地侵占有人机航拍市场,将来还会更大范围的侵占有人机的市场。建议开发1+N的组网飞行,一次上去是多个飞机。”2014年12月1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在“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上表示。

泰伯网

  刘先林说,过去的无人机主要是回收型,今后要发展成为传输型。

  在提到移动互联网的作用时,刘先林说,网商介入GIS,对地理信息行业来讲是很大的冲击,是当代的一个重大事件。他相信地理信息行业还会继续存在,但是在泛社会化和为大众服务的这两个领域,可能会很快地被网络巨头侵占。

  刘先林着重提到,传统的三维建模将会被全要素的三维建模取代。而全要素的城市三维,将会是智慧城市的一个数据空间基础。所谓全要素城市三维,就是要把地表的所有东西,都能够把它分出来,分成层。目前可以分到五十层左右。将来就要分到什么层?刘先林认为最终有一天会发展到分到五百多个层。

  在移动测量方面,刘先林认为移动测量的发展趋势最终会到0.01公分的精度。

  他还提到,利用缺维测量可以实现精确定位。在已有地图的支持下,对照片的缺维采集可以实现定位。比如到了隧道里面没有GPS,但是只要有图,就能够把自己定位得很精确,所以缺维的定位很精确。

  以下是现场发言实录(未经本人核实)。

  刘先林:感谢这么多同志在而听我的报告,我把我的感受向大家汇报一下。

  我今天主要讲的是关于装备的事情和测绘行业的发展。从刚才李院士的报告里可以看到,社会在跨越发展,信息化对我们地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自己觉得,这个行业已经发展得够快的了,这二三十年来。可是,还是不满足他们的要求。

  今天的报告分五个方面的内容,这个报告不保密,昨天晚上才把PPT整好,感谢同志们的拍照。

  首先最近二三十年来,这个行业发展速度非常快。从开始仅仅是一张图,现在发展到要监测、要决策,也就是所谓的数字测绘、智能测绘。

  但是用户的要求越来越高。第一个是更逼真,要的是真实的东西,力度要细,而且要精度提高。过去我们一米的分辨率是高分辨了,现在要高到一毫米,精度也是要整到一公分左右的测量。同时,要更广泛,室内、地下全都要做,而且更实时,快速采集。

  服务对象也变迁了,从过去只为政府服务,为天气预报服务,到现在为全体民众服务。

  空间化是我们这个行业所干的事。过去的那些信息记录都放在纸里面,纸是放在记录本里面,记录本是放在位置里面,位置下面装着一个轮子,推来推去。我们看到很多城市的档案室,就是这样的情况。但是现在的话,要把它全部都信息化,信息化的过程主要是要空间化。不空间化的话,你互联互通就很难做到。

  空间化最早是把地名空间化,地址也空间化了,最后发展到IP地址,甚至移动的IP地址都要提供空间位置,你说我们要干多少事。

  网商介入GIS,对我们来讲是很大的冲击,是当代的一个重大事件。我相信这个行业还会继续存在,但是在泛社会化和为大众服务的这两个领域,可能会很快地被网络巨头侵占。

  大数据的本质,就是结构化

  所谓大数据的技术,我认为本质上就是结构化。因为数据量非常大,每天不停地在采集,但是里面没有任何结构,你很难进行检索,很难产生知识。怎么办?就是要结构化。

  实际上我们测绘行业几十年来,都在做结构化,只是手工地进行结构化而已。我们现在很多的数据都是无结构的数据。只有4G产品,只有DLG是有结构的。没有结构就不能进行检索和产生知识,例如卫星片、航拍片、全景照片、记载点云、车载点云,甚至街景工厂所生产的三维模型也是没有结构的。这种无结构的数据被老百姓称之为一张皮,它没有结构。

  那么,怎么样结构化呢?

  就是要把点云或者像元抽象出来,抽象为我们所谓的点线面,同时要分层分类,另外要对象化、实体化,数据结构要对后端开放。其他人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来生产他的信息化的产品,他的决策,他的知识的生产,同时还要有交互的能力。这是我的理解,测绘生产过程就是一个结构化的过程,结构化就要包含这五点。

  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地理信息成果的形式也发生了快速变化。我认为总的来看,成果形式将会以二维的形式发展成为三维的形式。因为三维涵盖了二维,二维不能涵盖三维。完整的三维模型可以生产一个DEM,可以生产EOM等等。你要什么东西我可能以三维模型来做。所以我认为我们成果形式最重要的发展,将会从二维发展为三维。

  传统的城市三维,我们过去数字城市试验区做了大量的城市三维小的示范,那个时候因为采集装置和数字化的技术还比较落后,因此只能在很小的范围里做三维城市。但是,所谓的三维城市也是无结构的,也是一张皮。

  那么,无结构的数据是一个什么东西呢?

  我们传统的三维城市,它也有层,但是只有四层。房屋一层,道路一层,水系一层和路面一层。这个三维模型分什么层?我们搞测绘分层是最主要的,几层呢?四层?我说,一个地图上百层,你怎么只有四层,所以不行。

  我们提出一个叫做全要素城市三维,所以传统的三维将会被全要素的城市三维取代。而这样的城市三维,我认为将会是智慧城市的一个数据空间基础。

  什么是全要素城市三维呢?我认为就是要把我们地表的所有的东西,都能够把它分出来,分成层,目前我们可以分到五十层左右。将来就要分到什么层?分到五百多个,我认为最终有一天会发展成这样。因为城市三维才刚刚出现,所以只有四层的状况是不会持久的,一定会发展成城市的全要素三维模型。

  从传统的三维模型来看,它是必须要结构化。首先一个就是要分层分类,第二个要管理到实体,第三个每个实体都要有自己的结构线,就是所谓的三维矢量。

  测绘需要管理到实体

  什么叫管理到实体?因为我们出生就是搞图的,过去图分四张图,就四层,后来就分成了好几百层了。但是这个层下面的个体,这个实体,这个对象没有管起来。这是我们测绘行业一个最大的失误。

  由于这个原因,水利部门拿你的基础数据,不得不重新花十几亿重搞,就是要实体化。公安部门拿去以后也不能用,也要搞实体化。其实这个实体,我们早就可以搞的,从笔落下去到笔抬起来就是一个实体。把几何属性放进去,把人文属性输进去,就为后端的应用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所以,一定要搞实体化。

  实体化没有重复概念,一个井盖就是一个实体,为什么搞实体化?从物件测量感受到要搞实体化。

  这就是五镜头相机全自动生产的三维模型,这个还需要改进。我们在此基础上搞了一点实体化的新型的城市三维模型,这个三维模型是从上往下观测的,而且是分层分类,大家可以看到电感、树、树叶子、树干、隔离带,这个效果还真不错。立交桥,从底下看上面,所谓的斑马线全部真实的。

  有人说你这个数据肯定是假的?为什么是假的?点进任何一个实体都有它的属性,这些线都是矢量化的,精度线可以达到二十公分,整个过程全自动,包括有些缺陷,像柱子都是真实柱子,地面因为建模是建在地表面,所以有点差距。

  最近,这些要求都出现了,叫你搞立交桥建模,叫你搞地库建模,叫你搞新型的导航数据。刚才的模型是分层分类的,而且到实体的,非常重要。所以我们搞系统的人,过去一两家搞移动车,现在十几家都在搞,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要求精度更高,要把停车场搞出来,要为智能驾驶来服务。我们现在不清楚到底对我们地图有什么要求,下面再仔细磋商。

  这是导航公司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就是把他所要求的哪些层提出来,把分道线都显示出来,分道线都进行了矢量化,不是点云的了。而且,上面的车、树、隔离带,还有一些交通牌,红绿灯,我们全都单独提出来,而且是分层分类的显示。

  这还是一个初步的成果,整个过程全自动,成本比较低。但是真正他要什么东西,我们还真不是很清楚,特别是到了路口的时候还蛮复杂的。

  同时,这些公司还要我们给他做地库。到了地库就复杂了,怎么进去?大家可以看到这是地库的模型,把地面加上,柱子,还有车位。它要求很简单,这好说,我们把设备从车顶上拿下来开到地库去就能够满足要求,整个分层分类就分四层,地面一层,房顶一层,柱子一层,分道线一层。如果要更多的话,如果要管道也可以,你提出来我给你做,不复杂的。这就是它的矢量图,车放上去一点问题没有。有了需求就有了成果,像刚才地库柱子的自动提取,一个晚上就做出来了。有了需求就有了发明。

  街景也是一样,过去是一代街景,现在我们主张搞模型街景比较难,搞二代街景。这个跟一代街景有很大的不一样,特别是一些历史变迁和第三方数据,一代街景是放不上去的。要想做统计分析,你没有分层分类,没有结构,不可能进行统计分析。

  街景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只有二代街景才有可能产生统计分析的结果。这个二代街景和李德毅院士提出来的驾驶地图快接近了。它不要你一个点一个点的照片。将来街景遮挡问题非常严重,只能靠志愿者拿着手机去拍。国情普查的成果形式也不一样,图表、报表、饼图、直方图、折线图等等,特别是各种分析结构的空间分布渲染图。而这个渲染图主要是靠实体化,没有实体化,没法进行渲染。

  所以,我一再地呼吁实体化,顺手实体化,这个顺手的事我们过去都不干的。

  在这样一些更高的要求,交通部门、汽车部门,特别是公安部门,把我们原来的地图,就是要对你提出更高的要求,你怎么办?你只能够在装备上面有更高的要求。

  “多”是自动提取的核心

  这二三十年来,我们在装备的软硬件上面有很大的变化。一个是定位,还有测量方式要从间接方式变成直接方式,探测方式从被动变成被动加主动。过去主要是被动探测,今后应该是主动。

  三维也是发展方向,传感器单一到集成,最终是网络。从探测距离,现在是六百公里,但是精度要求越来越细,我们不得不往下走,最后整半米的探测距离。

  最近完成了矿区巷道的测量。大于半米,巷道的模型就建立不起来,从遥感到沉浸式无接触探测。探测距离也是变革,分辨率也是变革,视场角也要变革。

  软件功能也要提升,主要是要自动分类提取。导航地图、驾驶地图肯定要分层分类,靠人去看是不可思议的缓慢,必须要自动提取,主要体现为软件功能提升,自动分类提取。

  用测杆激光搞自动提取,给我一个体会,就是突出一个“多”字。单一的提取不出来,当你在手机上输入短信一个字一个字打经常搞错,但是你一次打两个字,服务打服务,给你整成别的字,你直接写服务两个字,它一下就给你搞对了。包括Pad也是一样,手写的时候如果有多个字,就容易提取成功。所以要突出一个“多”字,多重的,多元的。光是RGP不行,激光、SAR、红外都要上,而且是多维。

  张院士给我看的成果,用SGM做的高密度的航片点云。这些点云非常可靠,而且都是三维的。

  在三维基础上来做分类提取,成功的希望极大。房屋的顶部全部给你搞出来,将来的路面有可能,但是房顶绝对整出来,八九不离十。这就说明什么?二维的不行,三维的才行。

  还有多光谱,也是多字了。他们准备上成像光谱议,这个波段很多,波段分辨率很高,大概十来个纳米之类的。但是这个相机它没有定位功能,那么又有定位功能,又有多光谱,这对分类提取是非常有意义的。不需要再加什么东西了。

  还有多时相,就是不停地拍。在过去技术不发达的时候,我们拿到一个RGP片子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从国外买一个相关资料难得不得了,很贵。现在我们都有了,也有了底气了,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这说明可以不停地采集,不断地采集。

  过去多时相的采集,主要是用来监测,今年这样,明年这样。其实多时相的数据,不仅有利于监测,同时也有利于自动提取。你想想,水泥地,你老拍老拍,光谱老是一样的;但是稻田,不同的生长时期,光谱不一样,就可以判断出来,所以多时相的片子来做自动提取是很好的。

  总的来说,自动提取突出一个“多”字,因此要不停地拍。

  测绘装备的新趋势

  怎么样才能不停地拍?下面谈一下各种装备的一些趋势。

  首先说无人机。无人机现在非常时髦,无人机正在快速地侵占有人机航拍市场,将来还会更大范围的侵占有人机的市场。因为有人机是航拍公司做的,而无人机是自己做的。我们当然宁肯自己来做。

  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建议开发1+N的组网飞行,一次上去是多个飞机。同时,过去主要是回收型,今后发展成为传输型。今天讲趋势,我年纪也大了,自己不大可能去实践,但是我把这个想法贡献出来,希望大家去实践。

  无人机所用的相机也需要改进。现在都有点仓促上马,用于监测可以,但是用于测绘老是做不出来,为什么?我们主张要检校,振动,再检校。有的是不检校,有的是检校了不振动,这都不行的。再就是快门,帘幕快门变成中心快门,或者电子快门。再就是微型化,无人机将很快侵占有人机的市场。

  从无人机发展来看,我认为旋翼机发展会比较好。它增强飞机稳定性、安全性、自动紧急无伤害迫降。增加续航时间,高效燃料电池,六秒钟充电能跑三十公里。高效燃料电池会把我们旋翼机推向新的一个高度。

  再就是基于城市,它还会在城市里面进行无人物流。无人物流送货就需要城市的多要素三维导航软件,也就要是用到我们的多要素城市三维模型。模型里如果只有房子没有树,没有电线,无人机不就挂上去了吗?但是我是多要素的,无人机就可以穿行,穿行就得有三维导航,不是二维导航了。

  还有鱼眼微单镜头的精确标定,以及微型的组合相机。我们正在做微型的SAR,微型的Lidar的应用。

  大家都搞移动测量,移动测量也有它的发展趋势,最终会到0.01公分的精度。精度在半米的情况下,水泥表面和树的表面没有区别,你怎么分类?就是因为你精度不够,密度不够。再就是智能化后处理,还有室内外,地上地下一体化,水上水下一体化,还有就是泛在测量,解救遮挡问题。

  再一个就是室内采集,我们还没开始做。我们做了地库,因为有车可以下去。将来会有很多要求,这些要求都来自于跟网络挂钩的公司。我们还没有想好,我估计室内定位要做,同时建模的技术要做,激光是现成的,照相等等。

  还有一个所谓的缺维的测量。本来两张照片进行交会不缺维,可是斜片的时候,五镜头的斜片机的斜片就可以量距离,原理上说缺维。怎么斜片可以量距离呢?可以量,但是只能量垂直的线和水平的线。把单张照片的透视原理把它用上,用缺维就可以实现定位。一张照片,在已有地图的支持下,这种缺维的采集可以对自己进行定位,因为到了隧道里面就没有GPS了,但是只要有图,就能够把自己定位得很精确,所以缺维的定位很精确。

  再就是非常流行的基于手机或者Pad移动终端和外测量的装备,还有泛在测绘,这个已经相当成熟了。

  在这个基础上我提几个建议。一个就是你要看立体,一个是2.5透视立体,同时要看凝视立体。另外,就是多模的测量型GNSS,微机械IMU。还有兴趣点的采集,已经很多了,因为手机上又没有多模的测量型的GNSS。手机上已经有照相功能,已经有通讯功能,已经有存储功能,已经很强大,但是还缺这几样东西,例如二维定制GNSS服务等等。

  总的来看,过去我们这个行业进步,完全是依靠把别人的先进技术都拿来为我所用,例如数据库技术,空间技术,激光技术等等。

  今后,我们也不能这条路继续走下去。我们要依靠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讯、云计算技术。还有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这两个在智慧城市中间的地位急剧上升。

  请支持国产设备

  第五部分,把国产的设备呼吁一下。国产在推广过程中,的确是受到一些困难。

  例如SWDC,我们车的事宣传够多了,但是相机宣传得不够。国产相机,有个别地方甚至于开论证会来封杀我们,抵制这个相机不能投标。其实相机最近销售非常好,要有信心。用不好可以跟我们说,是什么有毛病,我们来改。

  这个相机有三个优势,是进口相机不能比拟的。首先就是焦距可以更换,可以从50换到80,当时搞50的原因是数码相机精度低,我们不得不搞50。同时有些地方很难有飞行天气,降低飞行高度,飞行天气就会多一些。怎么办?只能用短焦,这样影像质量下降,就带来很大负面影响。其实只要把焦距一换,问题全部解决了。

  在植被地区,国产相机的影像资料比起那几款进口的都要强,所以不要丧失信心。另外,就算是斜片机,也是要更换焦距的。

  中国的特点是高楼多,在高楼多的情况下,你有的时候要用下视80,斜视100才行。这是进口相机做不到的。另外国产相机可以四头五头来回更换,这是进口相机做不到的。

  下面很快地把最近的进展报告一下。过去国产相机外形不好看,现在外形好看了。存储器过去三秒钟拍一张,现在两秒钟拍一张。过去是分离操控的,现在是统一操控的。后处理过去速度慢,现在速度非常快。

  还有就是基于飞思的四拼相机研究成功。这个相机载了几次跟斗,结果发现都是飞机的问题,所以有点挑飞机。但是,进口相机同样挑飞机。

  玻璃必须是平整的光学玻璃,陕西的几个用户都是用的普通玻璃,怎么也不行。最近研究所搞过一个很大的课题,就是保护玻璃的研制,所以这个玻璃不要小看。

  另外就是排气孔,我们汽车排气在尾巴上,飞机怎么放在前面呢?排气正好从相机底下通过,又有温差,这个把相机搞坏了。所以希望遇到这个情况,也不要对我们的相机丧失信心。

  下面一个成果,一个室内多功能的测绘模拟教学实验系统,可以模拟航飞,RGP等等,你就不用在野外实习了。

  最后,需求是发明之母。有需求,中国的创新发明就出来了;你没有需求,你不买,你老是买外国的东西,我们中国的发明就不行了。

  我们国家搞创新型国家,盲目崇拜外国设备,不敢大胆采用国产设备,是我国创新力不足的原因之一。为响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请支持国产设备。

  好,我的报告到这里,谢谢!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