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中国芯”北斗导航研制者获十佳科技工作者殊荣

昨日,在一年一度的中国科协会员日上,中国科协在人民大会堂颁出了“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项。“中国芯”研究者吴汉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者谭述森等10人获奖。

  12月15日,在一年一度的中国科协会员日上,中国科协在人民大会堂颁出了“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项。“中国芯”研究者吴汉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者谭述森等10人获奖。

泰伯网

吴汉明

  颁奖词中指出,吴汉明自海外归国14年来,潜心致力于芯片研究,其成果使得我国的芯片制造技术与国外的差距从6代以上得到了极大的缩小。同事在分享吴汉明的研究趣事时提到,吴汉明在谈恋爱时就曾对爱人说,“我没有多少时间陪你,你要有心理准备。”连新婚蜜月也在实验室度过的吴汉明如此说道:“选择了这个行业,我就选择了坚持。”

  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在我国的交通、减灾救灾、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背后的领军人就是北斗二号工程副总设计师、此次“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之一的谭述森。作为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开拓者和建设者,谭述森参与主持了中国第一代和第二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总体设计和研制建设,实现了亚太地区的精确定位,解决了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化、实用化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为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取得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资源。

  十余载不懈坚持 见证“中国芯”的突破性发展

  集成电路又称芯片,是工业生产的“心脏”,其技术水平和发展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起步较晚,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价值链核心环节缺失,产业远不能支撑市场需要。工信部数据显示,去年集成电路进口2313亿美元,多年来与石油一起位列最大的两宗进口商品。

  从2001年到2014年,我国芯片制造水平与国际上的差距从10年缩短到了3年。这正是吴汉明从美国学成归国,回到中国扎根芯片事业的14年。自2001年从美国英特尔回国加入中芯国际之后,吴汉明领导并直接参与了65/45/32纳米的产前工艺技术开发。在“十一五”国家重大专项中,吴汉明主持的“65-45-32纳米成套产品工艺研发”项目,是我国集成电路行业史上难度跨越最高的成套工艺研发项目。

  “我们现在40纳米的芯片生产已经很成熟,正在做28纳米芯片的试生产,并启动了16纳米芯片的研发,目前距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3年的差距。”吴汉明说。虽然身处“中国芯”的领军梯队,也获得了种种荣誉,但是吴汉明对中国芯片产业发展更多的是忧心。“从10年差距到3年差距的追赶没有那么困难,但是从3年再缩小差距,难度就越来越大了。”吴汉明感慨地说。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芯片产业从设计到制造到应用,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核心技术缺乏、企业融资成本高、产品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等问题依然严峻。“这其中有技术难以追赶的现实原因,也有相应政策体系不健全等深层次问题。”吴汉明说。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国务院发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提出设立国家产业投资基金等一系列保障措施切实助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吴汉明兴奋不已:“规模高达1200亿元的基金肯定会对芯片产业的发展起到很大助力作用。”不过,谈到政策的落地,他也不无忧虑:“芯片制造需要的投入高,如果按照以往撒胡椒面的做法,龙头企业难以得到有效扶持,政策的效果恐怕将大打折扣。”

  “从130纳米,到90纳米,到65/45/32纳米,再到目前的28纳米,每一步都走得不易。”吴汉明说,他已然把个人的喜怒哀乐和中国芯片事业的发展紧紧捆绑在了一起,他说道“人的一生很短暂,只能做几件事,对自己喜欢的事情。认准了就要坚持下去。”

  北斗实时定位已经能够精确到米级,超出GPS,还具备直接与卫星通信的独门功能,装有“中国芯”的国产手机将在明年投入量产,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也宣告了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导航系统的关键设备将进入消费电子领域。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下一篇

无人机革命 近在咫尺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