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专访Esri中国康铭:智慧地理托举智慧城市

目前智慧城市发展已经进入规模推广阶段,据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统计,已有154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预计总投资规模超过15万亿元,新一轮产业机会即将到来。

  2010年,IBM在“智慧的地球”理念基础上正式提出了“智慧的城市”愿景,进而引发世界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

  智慧城市反映的社会形态与我国的城市发展诉求紧密结合。

  我国下一个阶段的“城镇化”建设需要走“精细化管理”道路,“智慧城市”由此应运而生。目前智慧城市发展已经进入规模推广阶段,据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统计,已有154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预计总投资规模超过15万亿元,新一轮产业机会即将到来。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一些城市将智慧城市建设当做数字城市的新包装,一些城市被企业营销牵着鼻子走,国内智慧城市虚火过旺和盲目贴标签的行为也广为诟病。

  如何理解智慧城市的内涵?怎样更好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地理信息对于智慧城市的作用在哪里?地理信息产业能否把握发展契机?

  以上问题都是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3S企业所关注的,《3S新闻周刊》带着问题与思考来到Esri中国,期待通过探访其华北区总经理康铭获得更多启发。

泰伯网
Esri中国华北区总经理 康铭 

  智慧:地理创造价值

  谈到地理信息在智慧城市中的意义,康铭表示,研究表明,人的行为约85%是和地理位置相关的。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地理分析是重要的手段之一,而地理信息则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一个基础部分。它所关注的就是用宏观的手段去解决城市的微观问题。从这些问题的发现到解决,地理信息作为一个整合各类资源的承载媒介,发挥了重要的核心价值。所以,一个城市的智慧化建设需要地理信息来做支撑。

  体现在具体的工作中,就是用地理思维挖掘数据价值;Esri中国长期从事地理分析方法和模型的研究,通过智能化的分析工具,使用户能够从复杂、海量的数据里面提取出来人们所关注的信息,并且找到其中一些重要规律。例如交通部门,可以将城市道路数据和交通流量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现在哪些道路设置不太合理,以得到城市路网的优化方案。市政、规划和城市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的现状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更加优化的城市规划和运营管理方案,这也是地理信息的价值所在。

  机会:覆盖全GIS产业链

  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个国家级项目,很多企业把它视为一个“金矿”,希望能从万亿级的盘子多得到一些。对此,康铭称,“智慧城市”和“智慧中国”理念的推出是中国政府拉动内需的有效手段之一,作为国家提出的一项发展战略,Esri中国在一直积极响应,至于这是否是“金矿”,还有待于市场去慢慢证明。

  同时,伴随智慧城市的建设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多的用户将更多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投入到软硬件系统的升级与改造上。从这方面来讲,整个地理信息产业链上的企业都是受益者,无论处于上游、中游或者下游的企业都有机会参与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来。另外,国家将发展地理信息产业上升到战略层面,并已认识到地理信息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受此影响,越来越多的非专业GIS用户,也慢慢地关注地理信息的价值,寄希望用地理的理念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并产生了实质的需求,这是非常好的趋势。

  发展:平衡是解决之道

  针对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的诸多质疑声,康铭认为,当务之急是将一切建设工作落在实处,增强软科学研发能力。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寄希望于通过建设智慧城市而得到解决。我们应该正确理解智慧城市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并且客观判断一个城市可被智慧化的领域有哪些。

  现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重硬轻软的情况还比较常见,人们更热衷于对硬件设备的投资,但我们应该意识到智慧的真正核心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智慧地分析与决策。如何使大量的感知设备实现智能化服务,这是智慧城市建设中体现软实力的部分。这需要在当下很热的时代冷静下来去思考,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我们国家为智慧城市和城镇化发展所投入的数以万亿的资金用到实处。

  《3S新闻周刊》:我们看到有关智慧城市的报道中,谈到此项目涉及到2万亿的盘子,怎么去理解这个数字呢?

  康铭:我觉得这个2万亿数目是对市场发展的一种估计和判断。很多工作究竟能否划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中,是一个长期话题。所以这个2万亿究竟怎么算?划分的范畴和依据是什么?还有很多学问。从我的角度理解,更多地把它看成是政府对城镇化建设和城市发展的新导向和新目标,看成是一种信息化发展的新方向,所以具体到智慧城市的总投资额是多少已经不重要了。

  《3S新闻周刊》:技术在智慧城市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应该如何从技术的维度理解“智慧”的内涵?

  康铭:总得来说,IT技术的不断发展让GIS的应用领域和范畴更加广泛。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在基础设施的层面,GIS已经成为整合各类数据资源的有效手段。其次,GIS专业人员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政府主导部门或者大企业里的核心人员,他们是城市基础信息的维护者和长期应用者,先进的技术让他们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形成大量有价值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再次,对于决策者来讲,会更容易的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所谓知微知彰,城市的决策者可以通过观察具体的城市发展中的现象与矛盾,使用智慧的地理分析工具挖掘与总结规律,进而解决全盘的问题。这对城市决策者来讲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最后,最终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是服务于公众,面对关注内容与应用需求的多样化,GIS已经成为重要的服务手段之一,公众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GIS的受益者。[page]

  《3S新闻周刊》: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如何实现数据共享?

  康铭:数据共享是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之一,目前我国的信息孤岛现象还比较严重,城市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很多是割裂的,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不断加强统筹协调能力来推动完成。目前已经有很多地方政府起到了很好的典范作用,例如辽宁省级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集合了各委办局的应用,比如交通厅、水利厅、环保厅、教育厅都基于一个平台,从而实现信息共享。

  《3S新闻周刊》:从数字城市过渡到智慧城市,发展中的瓶颈在哪里?

  康铭:数字城市距离真正实现智慧城市的内涵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智慧城市在中国刚刚起步,更多的是一种管理上的愿景或者理念,距离收获成果还有相当的距离。所谓智慧城市建设,并不是单纯买一些计算设备、存储设备和传感器就建设完的,这其中软科学的研究远远复杂于硬件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总结、研究和发展的过程。

  要提高软科学实力,政府毫无疑问是主导者,是推动力。但在具体的实现层面,一定需要各方面专业厂商参与,因为政府提出的是需求,而不是真正的解决方法,政府需要依靠长期以来做专业研究的公司来解决这个问题。

  《3S新闻周刊》:据了解,Esri中国在两三年以前已经参与到智慧城市的建设当中,请问具体涉及到哪些工作?

  康铭:大家原有印象中,Esri中国仅是一家软件服务提供商,但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Esri中国自身也在不断地调整,现在的Esri中国不仅是软件服务提供商,更是一家地理公司,提供地理平台和相关的咨询与设计服务。同时我们也是内容服务提供商,今年我们将欣喜的看到开放的拥有全球数据资源的在线GIS平台(arcgisonline.cn)落地中国。

  围绕着业务模式的转变,Esri中国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也涉及到更多层面。首先,我们正在积极参与智慧城市的总体规划工作,我们可以帮助用户规划支撑智慧城市应用的基础地理平台,比如近期公司参与了北京市丰台区智慧丰台的总体规划。其次,总体规划的建设目标还是需要落地到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之中,智慧城市的项目最终还是会围绕国土、规划、环保、医疗、交通、林业、公安、应急等部门开展,Esri中国在这些领域中有大量的用户基础,我们多年一直和行业用户携手积极推进地理平台的建设,并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成果。最后,我们在致力于用地理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数据价值,智慧城市建设中, 如何从复杂、海量的大数据里面提取出客户所关注有价值的信息,找到其中的一些重要规律,形成解决方案,将成为使城市真正智慧起来的核心。

  《3S新闻周刊》:Esri中国在2000年左右已经参与到数字城市建设,相比现在做智慧城市的过程有什么区别?

  康铭:从数字城市建设过渡到智慧城市,我们见证的一个最大不同是政府需求和市场需求与之前有所变化,而促使这一变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IT技术的变革。与五年前相比,无论在计算能力、存储能力,还是软件应用服务的能力都有了极大地提高,这种跨越式的发展,成为促进整个产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另外,在社会管理方面,智慧城市建设也尤显其重要性。建设智慧的城市,能够帮助我国政府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快速发现和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可以说,建设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成为信息化领域的新战略制高点。

  《3S新闻周刊》:贵公司参与到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各种灾后重建,并建立一个智慧的应急体系,您如何看待应急体系的重要性?

  康铭:智慧应急体系是热点话题,现在毫无疑问是中国社会关注的重点。目前,国家级综合应急结点已建设完成,省级综合应急系统也大多已经建成,下一步目标是向地市和县纵深推进。

  中国应急体制最大的困境有两个:一是如何获取数据,当一个突发事件发生时,要第一时间对其进行综合判断,但这是建立在掌握事件相关的资源和数据基础之上的,所以解决跨部门数据资源协调是首当其冲的问题。二是如何解决跨部门之间资源的调度,应急办这几年是我国重点建设的部门,每个城市也都建立了应急响应机制,其目的是便于当突发事件发生时资源的统一调度与分配,设计想法和机制建设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从设计到运营到成熟需要一个过程。

  Esri中国在其中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力量,建立了智慧应急框架体系,这个体系涉及到应急的方方面面,从灾难发生前的预警、灾害中的决策分析、应急处置和指挥调度、到灾后的次生灾害预警、灾后损失评估与重建等都有一套完整的解决策略和办法。这个框架不仅告诉了客户出现应急事件后如何响应与处置,而且让客户很清晰地看到地理信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S新闻周刊》:贵公司在制作设计方案时会不会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

  康铭:Esri中国是一家国际性的公司,在这方面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在我们的工作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普及和推广国外先进的经验,将国外先进的应用案例、技术理念以及应用模板引进到国内,积极跟用户沟通,为其提供科学规划的依据,解决业务当中遇到的问题,帮助用户成功。我们一直认为,这是Esri中国作为国际厂商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另外,我们有专门的行业研究部门,将国外优秀的行业应用模板本地化,把它变成易于中国用户理解、更符合本地使用习惯、易操作的工具,并将这些成果以相对开放的形式提供给用户和合作伙伴,为行业应用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文|本刊高级编辑 张玉娟)

  注:本文为《3S新闻周刊》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及时通过邮件告知:news@3snews.net。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下一篇

微信5.0的4个平台梦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