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老男孩王效波:让无人机“梦想”冲上云霄

王效波介绍,由于技术方面的不足和政策限制,导致我国的民用无人机长期处于“难管理”的状态。为此,他们申请了“无人机集群控制方法”专利,参与到国家“863”计划的相关研究中,探索无人机管理方案。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30年前,在课堂上偷看航天科幻小说的王效波,梦想亲手做出一架飞机,冲上云霄;20年前,大学里的王效波迷上了航模,几千元一架的“小飞机”,他拼了拆、拆了拼,常幻想亲手遥控自制的飞机,自由翱翔;2年前,老男孩王效波梦想成真,在武汉东湖高新区注册成立了武汉智能鸟无人机有限公司(下简称“智能鸟”),相继研发出6款不同型号的无人机,成为国内少数几个产业化生产无人机的公司之一。

  去年,公司销售规模达200万元;今年已有了30架订单,500万元销售目标不在话下;更远的未来,“智能鸟”还有望飞出国门。42岁的王效波笑着说,下半辈子要靠“贩卖”梦想为生。

泰伯网

  30年飞行梦

  “打小就好这一口。”王效波说自己对飞行的向往与生俱来。

  读初中的时候,王效波就迷上了航空知识杂志。“每拿到一本新书,心里就跟挠痒痒似的。”为了快点看完,他经常在课堂上偷偷翻看。一旦被老师发现,告到父母那儿,便会招来一顿臭骂。但在他看来,小孩子要是对一件事情认真起来,“谁也拦不住”。

  他的第一架飞机就是初中时鼓捣出来的,“用竹片做的,还真能飞,但飞的时间很短”。做飞机的方法都是从书上学来的,材料是四处搜罗来的易拉罐铁皮、布、泡沫塑料、锡纸……“做了好几架小飞机,大部分都飞不起来,但是琢磨的过程很快乐。”身材略微发福的王效波回忆过去,露出孩子般的笑容。

  高中的时候,王效波还曾报考过飞行员,但因体检不达标,遗憾落选。此后,他考入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玩航模成了“名正言顺的事情”。一到周末,他就跟一群“航模迷”们聚在网上,模拟拉筋斗、翻跟头等各种高难度动作。

  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为了讨生活,王效波卖过电脑、做过期货公司职员,开过汽车美容店、素菜馆,当过“北漂”,开过客栈……经历丰富,钱也没少赚,但他始终放不下飞行之梦。

  王效波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将,一得空,就购买航模、摄影等方面的书籍,琢磨航拍原理。想法成熟后,再邮购回轻木、桐木、蒙皮、遥控器,捣鼓起儿时的“无人机”。往往做一个月飞机,试飞、栽了、再修半个月、再试。如此反复,他也不觉枯燥无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儿,本身就是最好的休息”。

  搭建“梦工厂”

  2010年,无人机零部件价格开始大幅下降,以前上百万元的导航系统,降至几万元;一架无人机的成本,控制在30万元以内;无人机小巧灵活,市场应用广泛。王效波觉得,无人机商业化的机会来了。

  王效波于当年5月,注销了依然在盈利的北京公司,拉来两位合伙人回汉成立了智能鸟无人机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30万元。

  公司位于武大科技园国家地球空间信息武汉产业基地内,工厂面积1500平米,成立之初连他在内只有3人。买设备、买材料、买数控电子设备,自己拼装……搭建“梦工厂”,王效波乐此不疲。可万事开头难,无人机第一次试飞,飞机栽了,第二次、第三次都没有成功。

  怎样才能让无人机平稳落地,而不被岩石等坚硬物撞伤?王效波冥思苦想了几个星期,仍找不到合适的办法。一次,王效波去超市购物,见每个推车上安装有一块婴儿坐垫,他突然想到,为何不在无人机底部装上一块类似的反冲垫,这样就能帮助飞机平稳降落了。事实证明,这是个好办法。

  2010年年底,烧了80万元后,第一架智能鸟无人机终于顺利腾空和降落。但没高兴多久,公司又遇到研发资金不足的困境,缺口最严重的时候达到300万元,当王效波准备拿多年积蓄填补“窟窿”时,恰逢东湖高新区出台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一下子补助了公司200万元,“解了燃眉之急”。

  截至目前,智能鸟研已发出6个型号的航拍无人机,其中最大的重30公斤,最小的仅3.5公斤,飞行高度最高可达6000多米,续航能力10小时,最大抗风能力6级。

  “贩卖”梦想

  飞行梦实现后,王效波转向“贩卖”梦想。

  2010年底,王效波接到第一笔单子,小试牛刀。当时,央视要航拍川藏公路墨脱段通车,王效波带着团队包了一辆面包车,装上两架无人机,就往西藏开。开到离墨脱200公里的时候,遭遇大雪,没有防滑链的面包车翻进沟里去了。“后来,只有一架无人机完成了拍摄任务,拍了几十分钟的画面,被央视采用了,赚了几万块钱。”

  首次出征,虽不完美,却为智能鸟赢得不小的名气。此后,国内许多测绘单位纷纷找上门来。如今,无人机的应用范围已涉及国土资源调查、矿产资源开发、环境监测、水情监测、电力巡查等多个领域。

  旺盛的市场需求,给智能鸟带来巨大的“钱景”。两年间,智能鸟共卖出了7架无人机。今年,智能鸟已经接到了30架无人机订单,比过去两年总订单数的4倍还要多。王效波还打算投入300万元用于3款新型无人机的研发,其中一款是为国家海洋局量身定做的10小时长航时无人飞机。

  “现在亟需一笔资金进入。”王效波表达当前了公司对资本的渴望。他希望融一笔资金,快速扩大生产规模。此外,还计划在两年时间内,拓展海外市场,让智能鸟飞到国外。在他看来,企业的生产技术、能力十分关键,但发展速度也至关重要,“按照现在的速度,很容易被对手赶上,甚至被超越”。

  王效波不仅要制造无人机,还试图成为无人机行业里的“管家”。

  他介绍,由于技术方面的不足和政策限制,导致我国的民用无人机长期处于“难管理”的状态。为此,他们申请了“无人机集群控制方法”专利,参与到国家“863”计划的相关研究中,探索无人机管理方案。(马秀佳)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