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李建成:卫星测高技术的研究进展

本届年会以“创新理念 共谋发展 构建数字中国 探索智慧未来”为主题,来自全国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界、各相关领域和港澳地区的3000多人参加大会。武汉大学测绘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成在11月1日下午举行的大会特邀报告上作了题为《卫星测高技术的研究进展》的报告。

  2012年11月1日上午,中国测绘学会2012年综合学术年会在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开幕。

  本届年会以“创新理念 共谋发展 构建数字中国 探索智慧未来”为主题,来自全国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界、各相关领域和港澳地区的3000多人参加大会。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成在大会中作了题为《卫星测高技术的研究进展》的报告。

泰伯网

  以下为报告内容:

  尊敬的各位代表、各位领导,今天借中国测绘学会年会,我向大家汇报一下卫星测高技术的研究进展。

  大家知道GPS的出现使我们导航、地理信息系统发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这个革命主要体现在这种技术的出现,使我们可以直接测定它的目标,不需要我们丈量边长和角度来传递它的边差。今天正好是应用卫星测高技术20年,卫星测高技术最早是在73年开始实施,92年由于把GPS加在卫星测高仪上引发了监测。

  卫星测高技术研究大洋环流(PPT展示内容),从这张图可以看出,事实上大洋环流不光停留在表面,海底和海面有大洋环流,我们卫星测高技术主要监测环流。地球有五个圈层,其中水圈海洋那是我们能量交换的重要圈层,也就是水圈,所以大洋环流卫星测高技术里面起了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从四个方面给大家说一下卫星测高技术的原理、技术进展、现状和成果。

  最早GPS是1969年考拉提出来的,它的原理非常简单,我们由于海洋它是液态的,不能进行埋设,我们在陆地上可以埋设,海洋上无法埋设,海洋只有通过卫星精密的轨道。卫星飞过来以后,我们可以实时测定卫星到海平面的高度,这个高度只要我们记下时间和坐标就可以了,遗憾的是我们只能测定卫星高度到海平面的距离。我们利用卫星大地测量的原理,卫星精密轨道定位的原理,可以确定卫星到轨道面的距离。由于它几何坐标和陆地上一样,海平面有海面地形,海面地形在全球最高2米,最低也是负2米。海面地形包括丰富的海洋动力学信息,就是水往低处流,所以大地测量学家在过去海洋监测当中具有非常好的贡献,就是卫星测高基本原理。经过各项改正,包括仪器改正、电离层改正、对流层湿分量和干分量改正,海况偏差改正,逆气压改正,海洋潮汐改正,固体潮改正,极潮改正。在GPS出现之前,人们试图利用激光追踪站,激光追踪站再多,在地面上也是有限的,尤其在海面上基本上不可能设置很多激光追踪站,所以在1992年美国和法国的一颗卫星首次加载了GPS,那个时候开启了卫星重力的新纪元。GPS不仅是我们地面上一个重要手段,也是目前我们所有测绘卫星的一个重要的有效整合,没有它无法定位。大地测量卫星需要精良的轨道,因此是难度最大的卫星。从1969年到1973年,我们人类掌握的卫星已经非常非常多了,发射了系列卫星,我们国家也发射了一颗海洋2号卫星,事实上在国际上大部分卫星测高主要为了大地测量的目的。

  这个是一张时间表,虽然它失败了,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卫星的轨道高度逐渐趋于合理,通过实践当中从400公里,第二颗卫星就达到了正确的认识,科学家认识到这个数据非常珍贵,7、8年以后美国发射了著名的一颗卫星,全球重力数据的获取,如果用人工的,或者用船测的几乎无法实现,只有通过连续的卫星观测。这个卫星的数据是97年在国际上的压力下才释放出来,西方国家在谴责美国的同时,欧洲发射了ESY卫星,它的卫星轨道定位的精度我们很难想象,达到一个厘米的进度,这个科学家是我们中国的华人,后来ESY这个卫星由于跟踪系统不太好,所以95年又发射了第二颗卫星。我们人类从85年开始已经获得了近连续的实时的卫星测高数据,就是海平面的监测数据。

  我们国家的海洋2号卫星,从2001年开始论证,整整论证了10年,终于在2011年8月15号发射了,虽然我们当时参与了很多论证,但是无论是在卫星的高度还是重复周期都不尽合理,但是已经发射。重复周期我们采用14天和168天,一般是15—17天左右,正好是一个海洋潮汐,海洋动力学其中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来监测海洋潮汐现象,所以我们国家这颗卫星在理论上不完全科学,因为我们是后发的。海洋卫星系列,2012、2015、2019年继续要发,这个卫星测高质量非常宝贵,对于我们大地研究和海洋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海洋2号采用了Ku和C波段测高仪,还有DORIS系统,GPS前身是多普勒,放在地面上用监测卫星就是GORIS,这是目前上全球最完善的一个跟踪系统。先执行两年的14天重复周期观测,然后执行一年期的大地测量漂移轨道。

  海洋卫星轨道高度在800—1300公里,而倾角是82度,所以国际上以美国和欧洲为代表的发射NASA,用激光原理来测内陆冰的冰面高度,当然还要研究环境变化。搭载的主要是GLAS系统,另外携带有三个同样的激光发射器,ICE寿命一般是三年,但是大约是33天到55天之间。ESA欧洲空间局,主要是为了科学研究,其次是为军事,基本军事占的成分非常非常少,05年发射了首颗冰层的探测卫星,由于火箭发生了故障,损失了大约1个亿欧元。包括西部的冰川融化这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因为牵扯到我们将来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主要在西部,它的源头主要依靠冰雪消融。雷达空间分辨率极高,足以探测到北极的浮冰和冰裂。近极卫星轨道,可以获得整个北极盆地的全视图。新型的测高仪技术,现在采用更高分辨率,波长更短,同时满足精度和分辨率的要求,主要从Ku—Ka,频率更高;测高方法的改变,单点到面扫描;卫星数目的改变从单颗到星座;信号源的改变GPS反射信号。卫星测高到Ka波段提高了近3倍的频率,地物分辨率更高。星下点雷达高度计/雷达干涉计。另外就是测高卫星星座,假如说我们一颗卫星上测定的,隔一个月得到的同样一个地点的海平面高度,如果我们有24颗卫星,每个轨道面上有8颗卫星,我们设置3个轨道面,那我们观测的数据就非常客观了,我们全天后的实时监测海平面的高度,同时的。

  另外就是GNSS,这个分辨率低,精度高。包括印度也准备在明年发射卫星测高技术,它和法国联合,这是一个总的时间表,2012、2014、2017、2019年。今年为了国际上推行这个计划,所以国际上做了20年的科研研讨会,这个卫星已经排到后10年了,不同卫星数据重叠率很高,连续实时监测。关于卫星处理,这是一个很好的课题,海平面总是在变化。卫星寿命原来设定5年,到现在已经设到10年了。2008—2012年由于卫星测高数据在开拓海源我们非常好,但是在近海雷达回波的信号不好,所以专门成立一个工作组。另外在数据编辑准则方面,高于开阔海域的水汽含量,复杂动力环境的海况与潮汐改正都有了很大进展。另外卫星处理源也很多了,所以国际上也在建立数据库系统,其中德国GFZ,做数据库和数据处理分析系统,还有NASA都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另外海平面高精度是1度×1度,有了卫星测控技术精度和分辨率在不断提高,这是法国空间局提供的模型。98年到11年这个精度不断提高,从南纬和北纬全部有数据,利用了7年得出的海平面高度。还有法国空间局去年得出的模型。另外就是丹麦科技大学的空间研究中心不断做海平面高,试图现在联合卫星激光数据还有海洋侧高数据,由KMSS04演化到DNSC08,分辨率达到2公里×2公里的海平面高。卫星测高数据将在今年年底释放,除了用于海平面高的确定几何高度,同时利用几何高度,我们大地测量学家,利用几何资料可以反映卫星测高资料,用卫星侧高数据反映重力场,这张图是07年16.1的版本,到08年推出了18.1,又历经了4年,又做了19.1的即将发布卫星测高资料,精度提高的非常显著。

  海洋重力场模型,DNSC08—GTU10。这个是海面地形与海洋环流,CNES—CLS09海面地形模型,这个是卫星测高和海洋学联合模型。这个是东西分量和南北分量的模型,这是非常重要的模型,对于热交换我们可以看处理它的流向速度。原来计划在本世纪,GPS在上世纪实现了几何定位一次革命,这个革命是深刻的,号称三大卫星重力计划,但遗憾的是现在目前的重力传感器还达不到我们预期目标,在本世纪初卫星重力场要取得前所未有的科技成果,但现在没有取得,现在最高精度也只能达到0.4米左右,现在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是通过丹麦的平均海平面高模型,通过140公里的滤波得出的海洋地形图。目前的大力测量学科整个技术对于过去的行业,我认为基本上趋于平稳,我们大力测量学家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就是和气候学、海洋学、大气学,解决相关人类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而是走向更基础的学科,大力测量将来的发展必须多学科交叉发展,不是单服务于行业。海面地形与海洋环流,黑潮区域海面地形年变化,还有黑潮及其分支运动的变化,这个对于海洋学研究非常重要。另外就是海底地形模型,全球的第一张图就是利用卫星测高资料,海底地形图主要有美国的一套,还有美国DMA,现在目前主要的海底地形图主要利用大地测量的手段,首先利用卫星测高,算出海平面高。这张图是海底地形,重力异常,给出了V18.1的海底地形图。因为全球海平面变化对环境影响非常大,所以目前海平面高基本上在国际上达成共识是在升高,平均1毫米左右,但是平均的倾斜度是在3毫米,加上它变化的速率。它的速率一般公认为百分之一毫米,100年我们会增加一毫米左右的变化。这个是海平面高的异常,海平面高的高度是正负100米,这100米的变化一个厘米左右根本看不出来,为此一些学者找了稳态的参考值,然后把大值减掉,发现赤道方面有海平面异常,异常最大是25厘米,变化很小。另外测高+验潮站联合确定海平面变化,验潮站首先造价很高,分析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是否加快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另外海平面变化研究机构,在国际上空间局,美国的大气海洋局,还有澳大利亚的一些研究机构,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组织。得出的结果基本上是接近的,这个年变化率是3毫米,各大卫星倾斜都在加快,所以我们人类面临的环境和资源枯竭,在海平面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来。在80年代以前,上上个世纪主要采用蓝色这条线,尾部红线有20年的卫星测高资料,而验潮资料在历史深1880年国外就开始有了。另外联合GRACE和海水温度盐度数据,GRACE反演海水质量变化,实测温盐计算海水比容变化。这是地下水还有冰和水的总量的变化情况,海水冰面在03年到08年是0.5米,精度是正负0.4毫米。此外就是厄尔尼诺现象,赤道海平面发生了异常,变化是25厘米,25厘米对全球的整个影响非常大,整个全球海平面高是正负100米,稍微这么一动,对我们整个气候的变化影响就非常大,这是从09年到10年我们做的图。

  海啸监测,04年在苏门答腊岛西海岸附近发生了最强烈的地震,地震并引发了海啸,9级大地震,我们卫星测高数据目前来说还不能实时监测它,因为我们监测出来的卫星测控数据还没有传达下来。04年12月26号正好发生了海啸,但是我们这颗卫星正好不在这个地区,所以我们无法去监测,国际上为了监测全球的海平面的实施变化,也成为了重要的基础设施,大地测量是研究整个地球的,不是研究局部的,所以我们国家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这个海啸的监测我们也做了一些与气候变化的研究,三颗卫星,这三个数据结果的相关性非常大,时间上基本上接近,所以卫星测高将来的发展多类卫星同时并发的卫星,现在我们还做不到。内陆水域水位变化监测。这是极地冰盖及其变化监测。基础数据预处理,包括双频电离层改正,噪声平滑及单频电离层改正模型更新。基于地转流方程,计算了全球大洋环流东西和南北分量,绘制了全球大洋环流图。

  这是近60年全球平均海平面变化的时间序列,这是潮汐的影响。还有内陆湖的研究这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利用卫星重力和卫星测高资料,不仅研究地表水还可以研究地下水,一般地震的变化反映不了重力场的变化。另外就是研究内陆湖水位的监测,最后就是我们研究多湖的海平面,五大湖各个水位的变化。我的汇报完毕,谢谢各位。

  (以上内容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