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党安荣:以更广阔的思维迎接GIS普适化

有人将“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通过任何方式使用到GIS”这一愿景的实现称之为GIS的普适化。那普适化是否是GIS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将会为业界带来什么样的思考与启发?记者就这一话题采访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人居环境信息实验室主任党安荣。

  过去我们只能在机房、办公室里通过使用主机终端、图形工作站和台式机等“正宗的”计算机设备来操作GIS系统。现在,用便携式笔记本、平板电脑,甚至智能手机,就可以很方便地使用GIS。而数据也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有通过购买或申请的方式获取数据的实体拷贝,而是可以利用互联网直接访问网络空间中大量的空间数据服务。这些种种变化,使得“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通过任何方式使用到GIS”这一愿景的实现成为可能。有人将这一趋势称之为GIS的普适化。那普适化是否是GIS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将会为业界带来什么样的思考与启发?记者就这一话题采访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人居环境信息实验室主任党安荣

泰伯网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人居环境信息实验室主任 党安荣
 

  记者:现在业内许多厂商以及专家学者都在不同场合多次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GIS的应用已经无处不在,GIS正越来越向普适化方向发展。在您看来,是这样的吗?

  党老师:如果把GIS无处不在的应用发展表述为GIS的普适化,那我认为这种普适化发展是肯定的。目前,GIS的普适化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GIS数据服务的网络化发展——GIS的数据管理与服务正在走出GIS数据文件及个人数据库管理方式,而是以网络服务的模式供大量用户共享,诸如国外的谷歌地图与谷歌地球,以及国内的天地图与百度地图等一系列地图服务的诞生和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享用GIS数据以及基于GIS数据的空间分析等功能;其二是GIS服务资源的虚拟化发展——前些年网格GIS(GridGIS)的发展及近年来云GIS(CloudGIS)的发展,都使得分布在网络节点上的GIS服务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存储资源、计算资源、软件资源等可以有序地组织起来,实现合理调用、负载均衡与动态管理,保障GIS计算与分析的网络化服务;其三是GIS移动终端的普及化——伴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移动GIS(MobileGIS)越来越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移动终端及移动GIS已经成为推动GIS向大众化、社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如果说,2004-2005年谷歌地球的出现是GIS普适化发展的一次飞跃的话,我认为2010-2011年以来云GIS和移动GIS的发展是对GIS普适化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当然,还必须注意到,GIS在向普适化发展的同时,还在向精细化和专业化发展,以满足很多专业领域的需要,诸如城乡规划领域、环境保护领域、水务管理领域、土地管理领域、景区管理领域、应急指挥领域等等。显然,GIS精细化与专业化的需求不是GIS普适化发展能够满足得了的,而是必须将相关专业领域的业务流程整理得十分清晰和明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GIS定制开发,才能够满足精细化与专业化发展需求。尽管这些应用发展依然离不开GIS数据共享与服务、离不开GIS资源的虚拟化、离不开移动终端的应用,但是每一类专业独特的业务流程与精细化管理需求,决定了其另一条发展之路。

  所以,我认为当前GIS的发展,可能一方面是面向广大民众的普适化,另一方面是面向专业人士的专业化。不同GIS企业的关注重点可能不一样,有的比较关注普适化发展,而有的更多关注专业化发展。但这两者之间也存在某种契合,在数据服务方面、在资源虚拟化方面、在移动应用模式方面,应该有着共同的基础,当然又是两种不同的应用表现形式,可能就像许多软件有专业版和家庭版一样。

  记者:您认为,GIS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受什么因素的推动?

  党老师:我认为GIS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两种因素的推动:一个是技术发展的驱动,另一个就是应用需求的牵引。从上个世纪60年代GIS诞生,到现在GIS发展的五十多年来,一直都是这种情况。我觉得这两种因素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如果没有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很难想象GIS及其应用会发展到今天的地步:如果没有数据库管理空间数据技术的发展,就不可能把所有的空间数据都让数据库来管理;如果没有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终端的诞生,也很难出现今天发展迅速的云GIS与移动GIS、以及GIS的普适化发展。可见,技术的发展是推动GIS发展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力量。与此同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给GIS不断提出许多新的应用需求,促使GIS从业人员不断应用新的技术手段设法满足这些需求,研发新型的GIS技术与方法,牵引GIS的发展。

  所以,我认为技术驱动与需求牵引是相伴而行的,一直在推动GIS的发展。有时候,需求的牵引推动了技术的发展,有时候是技术的发展培育了社会需求。GIS就是在他们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这也是为什么GIS从早期的地理信息系统(system),发展到后来的地理信息服务(Service)以及地球信息科学(Science),GIS含义的变化和发展,实际上也是技术发展和需求发展相结合的产物。

  记者:以前,GIS仅仅在一些专业人士以及专家学者当中流行,现在就连普通民众都会越来越多地接触到GIS。在您看来,GIS的普适化会给民众带来哪些好处?

  老师首先,GIS的普适化发展可能使民众的生活更加便捷。因为GIS这种普适化的发展,使得民众随时随地都可以搜索和了解有关吃、住、行的信息,进而使得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吃、住、行都更加方便了。比如今天你来清华采访,中午回不去单位,需要在附近找个吃饭的地方,只要在你的智能手机上搜索一下,系统就会根据你所在的位置给你列出周围的饭馆,甚至还有别人对饭馆餐饮的评论。同时,民众可以随时通过百度地图或者其他网络地图服务平台查阅出行线路,普通民众在查阅线路的时候,可能并不知道GIS及其空间分析是什么,但实际上是GIS的网络分析为他们提供了线路优选服务,他们实际上已经享用了GIS服务。而且,GIS普适化的发展也使得GIS服务越来越主动化,很多企业正在提供这方面的服务,根据智能手机上GPS的定位,为民众推送相关的个性化信息。

  此外,GIS普适化发展可能有助于唤醒民众遗产保护与生态旅游理念及爱国主义信念。目前针对自然遗产以及文化遗产等旅游目的地的网络GIS和移动GIS产品越来越多。这些GIS产品的上线与服务使得广大民众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得关于祖国大好河山及悠久历史的丰富信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并接受教育,可能对于我们国家的自然及文化遗产保护、旅游业发展都有促进,甚至对于爱国主义教育也是有促进的。

  还有特别好的一点,就是GIS普适化发展可能有助于民众节约时间或提高效率,因为GIS普适化产品使得民众可以把许多零散的时间有效地利用起来,比如在公交车上,就可以通过智能手机阅读书籍、浏览地图、了解旅游线路、制定出行计划等等。

  记者:那GIS的普适化对于广大专业人员来讲,又意味着什么?

  党老师:GIS普适化发展对于专业人员的意义,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工作视野的扩展,其二是工作方式的转变,其三是工作效率的提高。就工作视野的变化而言,在没有GIS普适化的时候,专业人员可能更多地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对于其他相关方面的东西关注的会受到一些客观限制;但是现在GIS普适化的发展,使得专业人员在关注自己领域的同时,可以广泛、大量地去涉猎相关领域的东西,大大扩展工作视野,对他本专业领域的工作应该有所促进,可以找到很多参照系和方法的借鉴。

  就工作方式的而言,像移动终端的普及导致的移动GIS发展,就会引起工作方式的转变。就拿我所关注的城乡规划领域来说,以前一谈到规划局的城乡规划管理GIS应用,那一定是要进入办公室的专业系统中来查阅规划方案、地块属性等;野外现场工作中了解到的很多情况,必须回到办公室进入系统之后进行核对,看看哪些建设是合法的、哪些建设是违法的。现在不同了,移动GIS使得很多台式计算机上的系统功能转到移动终端上,在野外现场检查的时候直接拿一个平板电脑或者是智能手机,就能实时查看相关情况。

  由于扩展了工作视野,工作目标更加明确。也由于改变了工作方式,工作流程大大缩短,从而使得工作效率必将具有很大的提高。例如上述移动终端上的轻便型规划管理GIS,对于规划局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就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记者:您认为广大GIS的厂商,在这种趋势的驱动下,是否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党老师:我认为GIS厂商需要做相应的工作调整。以前,GIS厂商根据自己开发的GIS通用平台,面向用户宣传GIS平台具有这个功能那个功能、能做这种分析能做那种分析,动员和说服用户购买使用GIS通用平台,或者适当结合用户的业务需求对GIS通用平台进行必要的定制。以后,GIS厂商所拥有的产品可能不再是GIS通用平台,而是一系列GIS通用组件、通用接口、以及通用服务,面向GIS用户的时候不能仅仅是做“必要定制”,而是完全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开发,也就是在GIS通用组件、通用接口、以及通用服务的基础上,根据用户需求进行个性化“组装”形成客户化专业应用平台。

  目前,传统GIS厂商可能更多的还是将重点放在专业化GIS方向上,视野并不是很开阔。然而,很多IT企业已经开始关注到普适GIS发展方向。我觉得这可能是受到“GIS思维”的约束。也许你已经注意到了,GIS科班出身的人总是感觉有一种特有的GIS思维,比如一谈到要素拓扑关系、空间属性关系等,就觉得这是GIS的特点,必须维护好这种关系。这种思维模式对GIS走向大众化可能是有一定约束的。相比之下,非GIS专业的人,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约束,就会根据社会发展的某种需求,研发出一种可能不完全符合GIS的产品,但是它能够很好地满足应用需求。现在大众接触到的很多GIS相关产品,完全可能不一定是专业GIS人士研发的,也许就是这个缘由。

  所以,即使是专注于精细化与专业化GIS发展的传统GIS企业,可能也应该进行必要的调整,需要去关注GIS普适化与大众化的需求。如果没有那么多精力像专门搞普适化与大众化GIS的公司那样去调整的话,至少要把精细化及专业化GIS与普适化及大众化GIS相衔接。因为任何一个专业级的GIS应用,政府用户也罢企业用户也好,都需要去关注广大民众。总而言之,社会需求在变,传统GIS企业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才会更有发展前景。

  记者:您刚才谈到了一些城市规划的例子,您能举一个您近期参与的项目吗?

  党老师:我正在参与主持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一个数字城市规划平台研发项目。该平台是根据我国数字城市发展的宏观背景及城市规划管理的信息化需求而设计研发的,是以Esri的ArcGISEngine及ArcGISServer为基础进行二次开发,整个平台包括C/S、B/S、M/S三个大的部分。其中,C/S部分主要是面向规划师的规划分析系统,为规划师提供许多城市规划分析功能,诸如人口的分析、用地的分析、设施的分析等,辅助规划师比选和完成城市规划方案。B/S部分是面向管理者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为政府规划管理者提供规划方案查询、建设项目审批、建设用地管理、规划方案调整、规划建设分析等功能,目的是为规划局日常工作的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M/S则包括相对独立的两个系统,一个是面向规划师的规划调研系统,是根据城市规划野外调研的需要,在移动终端上开发的轻便GIS系统,目标是帮助规划师在开展野外调查的过程中,以多种方式随时记录城市发展现状,为随后的规划方案编制提供客观依据;另一个是面向管理者的移动规划管理系统,是根据城市规划管理现场工作的需要,结合移动终端所开发的轻便型规划管理GIS,目的是帮助规划管理人员在城市建设管理中开展现场工作,诸如查阅地块的用地性质、规划指标(容积率、绿地率、高度控制等)、规划图则、项目批文等信息,满足规划管理现场工作的需求,提高工作效率。上述面向规划师的C/S及M/S系统,正在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测试与实验性应用;而面向管理者的B/S及M/S系统,即将在山东、内蒙、北京等省市的几个区县级规划局测试与推广应用。

  记者:您认为,在应用层面,GIS的普适化是否会带来一些新的应用启示或者方向?

  党老师:我认为GIS的普适化发展有助于推动“智慧城市”、“智慧景区”以及“智慧旅游”的迅速发展。在“智慧城市”规划建设中,诸如智慧医疗与智慧社区的发展往往是倍受关注的。而无论是智慧医疗还是智慧社区,都离不开广大居民的积极参与和日常应用,GIS的普适化发展显然非常有助于将广大居民与大众化GIS联系在一起,推动智慧医疗与智慧社区发展。在“智慧景区”规划建设中,景区的资源保护与旅游发展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而且是一对儿矛盾,景区周边的居民以及广大游客的积极参与至关重要。基于GIS的普适化发展,使得无论景区周边的居民还是广大游客,都可以较为容易地引入到资源保护的行列,这将有助于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解决资源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智慧旅游”规划发展中,“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是游客普遍关心的问题,GIS的普适化发展将使得广大游客非常便捷地应用网络GIS安排自己的吃、住、行、游、购、娱,既可以满足游客基本的旅游需求、也有助于强化他们的旅游经历与感受,推动智慧旅游的发展。

  谈到GIS普适化发展促进“智慧景区”与“智慧旅游”发展,我还可以多说几句,就是我有幸应邀主持了“智慧黄山景区”及“智慧颐和园”的规划设计工作,并参与主持了“扬州智慧旅游”规划设计方案的编写。规划设计方案中的资源保护系统、旅游经营系统、公众服务系统都涉及到广大民众及游客的参与问题,并希望他们的参与是双向的,不仅仅是对景区或城市旅游资源及旅游信息的浏览与获取,还可以为资源保护及旅游发展进言献策,促进智慧景区及智慧旅游发展。而所有这些,我觉得都有赖于GIS的普适化发展,以保障民众真正能够便捷地享用“智慧景区”及“智慧旅游”成果。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