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人才是第一资源 测绘人才高层次队伍成型

“人才是测绘科学院的第一资源。目前,我院已形成一批在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及老中青三代较为合理的人才结构。”该院党委书记李永春告诉记者。

   人才强院

  一头白发,黑红的脸膛,慈眉善目,常常穿着一件半旧的工作服,同事说他看上去更像个看大门的工友。他就是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简称测绘科学院)名誉院长刘先林院士。

  不高的个头,戴着一副眼镜,同样黝黑的面孔,平日不太喜欢言谈,但在西部测图项目的野外作业点介绍创新技术,他侃侃而谈。他是测绘科学院院长张继贤

  走路风风火火,办事干净利落,同事说他是想做事、能做事、能成事,他自己说只想对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做一点事情。他是测绘科学院GIS所所长李成名。

  ……

  经济社会建设,测绘先行。成立于1959年的测绘科学院,是测绘行业唯一的多学科综合性科研机构,承担着为测绘行业提供技术支撑的重任。以刘先林张继贤、李成名等为代表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则是测绘科学院研发力量的核心。

  “人才是测绘科学院的第一资源。目前,我院已形成一批在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及老中青三代较为合理的人才结构。”该院党委书记李永春告诉记者。

  高层次人才队伍已经形成

  73岁的刘先林见证了测绘科学院及我国测绘科技的发展历程。在他带领下,测绘科学院成功研制JX-4和SWDC-4数字航空摄影仪等重大测绘仪器,打破了国外测绘仪器的垄断地位,在我国测绘行业从模拟时代到数字时代的转变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三维城市数据采集系统是我深度参与的最后一个项目,我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做技术指导,培养更多年轻人。”刘先林说。让他欣慰的是,测绘科学院已成长起一批行业内知名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如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的张继贤、张力,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领域的李成名,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领域的程鹏飞、党亚民,空间信息决策支持系统领域的刘纪平等。

  同时,青年科技人才不断成长,已成为该院承担科研任务的主体。“我们对青年科技人员争取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加大支持力度,设立院基本科研业务费,积极为他们提供和创造宽松的政策和必要的条件。”李永春介绍道,到“十一五”末,65.4%的各类项目课题负责人为4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

  正因为有了强大的人才保障,测绘科学院成功承担了西部测图工程、数字城市建设、海岛(礁)测绘、应急测绘保障等国家重点工程和任务的技术支撑工作。5年来,该院共牵头承担国家级项目和课题近50项,突破27项影响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进步的前沿和重大关键技术,荣获国家级科技奖励6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7项。“人才的核心作用充分体现,为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实现新跨越、新突破作出了重要贡献。”李永春说。

  科学的人才机制凸显成效

  “测绘科学院能培养出一支出色的科研队伍,首先源于科学的人才观和对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李永春告诉记者。

  测绘科学院是科研院所改革中确定的国家给予重点支持的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根据《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该院人才工作围绕“结构调整、机制转换、人才分流、制度创新”进行。2004年,测绘科学院通过了科技部等部门组织的改革评估验收,以竞争上岗为重点的人才布局工作也已完成。

  随后,测绘科学院进入一个全新发展阶段。“我们提出建设具有突出特色的高水平科研机构,首先要培养一流的人才队伍,要实施长期人才发展战略。”李永春说,近年来,该院逐步建立了包括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在内的一整套人才评价发现、培养开发、激励保障和流动配置机制。

  在这一战略中,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打造优秀的创新团队成为重中之重的工作。近年来,测绘科学院设置现代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和空间信息决策支持系统4个重点研究方向。“围绕这几个方向,结合重点项目,我们利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的开放机制,整合一切可利用资源,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李永春说。

  以这些高层次人才为核心,配套遴选一批精干高效的科研队伍,加强测绘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研究以及社会公益性技术服务,已形成了在各学科领域、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团队。同时,在团队中通过合理的岗位设置,鼓励和选择优秀青年科技人员担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在重大工程项目中给任务、压担子,带动青年科技人员快速成长。

  重大项目的实施为人才成长提供了基本保障,同时,以公益研究所和重点实验室为核心的研究基地、以国家测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基地、以产业创新联盟和国内外合作体系为主导的产业化应用基地则为测绘科学院人才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依托这些重大工程项目和平台,培养、锻炼、推出一些顶尖人才,把大项目出大人才的思路落到实处。”李永春说,“我们走出了一条具有科研单位突出特色的"人才、基地、项目"相结合的人才发展之路。”

  “我们鼓励青年科技人员和在读研究生积极参与院承担的国家、部门和地方设立的重大科研项目。积极推荐和申报项目资助基金,为人才脱颖而出提供一定的经济基础。”李永春说。此外,测绘科学院还承担着向整个行业辐射人才的重任。自2005年起,该院每年在地理空间信息工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设立对全行业开放的200万的年度基金。据了解,目前院外申请该基金的比例占到近80%。

  严谨的人才培养纳入考核指标

  近年来,卫星导航应用、空间数据处理技术等核心地理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而且和互联网、通信、物联网等技术融合,极大促进了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以每年不低于20%的速度持续增长。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预计,未来10年,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将保持25%以上的年均增长率,到2020年形成万亿元的年产值,是2010年产业总产值的10倍。

  对测绘科研的排头兵测绘科学院来说,这是机遇,更是挑战。“我有一个比较深的感受,以前测绘行业的门槛相对较高,我们面临的竞争确实比较小。但现在,很多单位都在做同样的业务,替代性竞争非常激烈。”李永春说。

  在这一背景下,人才更是该院发展的战略重点。今年3月,测绘科学院在总结“十一五”人才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印发了《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

  “和以往人才规划由人事部门负责不同,这次人才规划的制定调动了全院的力量。5个公益性研究机构和下属公司,每个单位选派两个人参与这项工作。”李永春说,全员参与的重要意义在于统一思想,让大家对人才工作有更深刻的认识。

  “既然是大家共同制定的规划,一定要通力协作来完成,不能到最后说出指标不合理这样的借口。”李永春笑言。原来,和以往不同,这次规划提出的指标,要分解到每个下属单位。“纳入到二级单位主要领导的考核中。把人带出来比什么都强。”

  李永春介绍说,“十二五”期间,创新团队建设仍是重点任务之一。“我们计划建设一到两个科学家工作室,瞄准测绘科技的前沿领域,组建一支高水平的跨学科团队。”

  在已有人才工作基础上,复合型人才培养将是重点方向。“测绘科学院承担的科研任务日益繁重,对科技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也就需要更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所以我们现在亟待培养一批具备较高科学素养的管理人才。”

  下一步,该院还将鼓励科研人员带着成果到企业平台转化,激发其创新积极性。“我们将建立起人才流动机制,成果转化结束后,他们还可以回到公益性研究单位继续从事研究工作,以解决其后顾之忧。”李永春说。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下一篇

战场地理信息实时精确保障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