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首个民族民间文艺资源空间信息系统建成

让海量的民族民间文艺资源,借助于高科技的力量为公众共享,是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承担的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重要品种空间信息整编”努力的方向。该项目日前结项,并顺利通过了验收。按照计划,它将于今年实现面向公众的共享服务。

  南丰傩舞被誉为“中国舞蹈的活化石”。每年正月会有许多游客云集江西南丰的石邮村,希望一睹傩舞表演的独特魅力。

  石邮观傩,看什么,怎么看?往年的游客,多是凭着自己的经验来捕捉观傩的体验。而不久的将来,驴友们会惊喜地发现,他们不仅可以通过网络了解石邮傩舞的背景资料,点击一下网上“傩神太子”的位置,还可以事先掌握跳傩的行进方位、具体内容。

  让海量的民族民间文艺资源,借助于高科技的力量为公众共享,是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承担的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重要品种空间信息整编”努力的方向。该项目日前结项,并顺利通过了验收。按照计划,它将于今年实现面向公众的共享服务。

  用高科技整编文化资源

  近年来,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消失状况严峻,同时,高新科技发展势头迅猛。面对这一现状,曾编撰了被誉为“文化长城”的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的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提出要积极利用高新科技保存文艺资源,同时创新资源的管理、展示、应用模式。

  2007年,他们向科技部申报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重要品种空间信息整编”项目,希望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流媒体等高新技术保存、管理民族民间文化数字资源,促进文化艺术资源的共享与传播。项目得到了科技部的肯定,并于当年10月开始实施。

  地理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具体处理与展现各类数据的地理空间特性,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与技术,采集、存储、处理、管理、显示、分析和输出地理信息及其相关产品(如数字地图)的集成型计算机信息系统。由于地理信息系统拥有比较直观的视觉效果,而且能充分反映研究对象的地理分布和数理统计,近年来,利用这一技术来掌握文化信息资源的空间数据逐渐成为了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文化资源往往不是一个独立的现象,同样的文化资源通常具有很多不同的文化现象。在介绍研究缘起时,项目负责人、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刚说,我们这个项目基于开源的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 GIS)与内容管理系统(CMS),不仅可以使相关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依照时空秩序得到永久的数字化保存,有利于研究者更为便捷、直观地利用,而且资源的时空属性可以得到进一步挖掘,贯穿以时间、空间要素,可形成更为宏观、完整的研究角度,对于促进音乐学、舞蹈学、戏曲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戏曲学为例,项目对戏曲流布、戏台、演出机构、戏曲人物均采样进行空间信息系统挖掘展示,研究者可以从时空角度更全面地了解戏曲情况,包括不同历史年代的戏曲演变、同一剧种的分布状况、重要戏曲人物的生平轨迹等,从而更深入地研究戏曲的历史与现状。”张刚说。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研究团队

  这是一个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项目。实施团队由文化与科技领域的精干力量组成。项目责任单位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要负责项目总体规划以及技术标准的制定、数据收集整编、地理信息系统的规划框架设计,并负责将资源进行入库调试。项目的协作单位包括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数字民俗重点实验室、山西省戏剧研究所等单位,在技术方面,还得到了台湾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信息科学研究专题中心的支持。参与人员既包含戏曲学、民俗学、人类学、服饰研究、艺术研究等人文艺术专业,也包含计算机、摄影、摄像、地理学、地质学等方面专业的科技人员。

  由于此前承担过多个国家级文化艺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任务,同时,还承担着全国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工作,在数字文化资源的采集与管理方面,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重要品种空间信息整编”项目实施过程中,这些经验得到了有效应用。

  在制定元数据阶段,项目组通过讨论、需求分析、集成内容整理,设定了时空范围元数据总框架;依据文化艺术资源特性,逐步拟定各类元数据标准,据此成为实地勘测、数据整编、空间信息系统规划的依据。在实地勘测阶段,团队成员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GPS、数码照相机、摄像机进行实地追踪、勘测,采集数据。京剧艺术机构、山西戏台、江西石邮跳傩、北京故事、水利大寨、梅兰芳(人物)六类数据均为本项目一手采集信息。

  在数据整编阶段,项目组除了将收集到的文化艺术资源进行空间标识定位,还利用空间概念将资源进行了环景摄影、摄像、Flash、3D模型等多媒体展示,使其展示方式更加完整。

  此后,经过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函数开发以及入库调试2个工作流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重要品种空间信息系统”得以正常运行,国内首个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最丰富、展示方式全面先进的空间信息系统终于建成。

  面向公众提供共享服务

  据张刚介绍,“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重要品种空间信息系统”目前整合的内容资源涵盖戏曲、歌曲、舞蹈、故事、文化空间等10个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门类,包含跨度30多年的资源数据,品种达到3450种,远超项目立项时确定的1200个品种,数据总量达到14755项,超额率达到84%。此外,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完成了《时空范围元数据标准》、《戏曲流布元数据表》、《山西戏台元数据表》、《石邮跳傩·空间信息元数据表》、《民间文学·北京故事元数据表》等17项技术标准以及《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重要品种空间信息数据库整编技术及实现方法》、《民间文化的数字化类型与空间演示》两份研究报告。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互联网等技术保护传统文化,既有效保存了资源,也创新了资源的管理、展示、应用模式。”张刚表示,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重要品种空间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政府机构可进行资源保护追踪、文物修复,企业可开发电子产品、游戏模块、旅游类型网站,民众可直观地查询资源乃至查询了解文化旅游线索。

  比如项目对江西省南丰县石邮村的跳傩习俗进行GPS追踪勘测,通过科技手段第一次保留了这项民俗活动的行进信息。如果对该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可实现同步信息更新,从而为游客提供实时旅游信息,让他们感受到如影随形的“文化导游”提供的贴身服务。

  按照任务合同书的规定,“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重要品种空间信息系统”计划在2012年年底实现面向公众的共享服务。据介绍,目前,项目组正在对资源作进一步整理及数字化工作,并进行用户方案设计。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