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冯仲科:中国林业地理信息的科技前沿

2011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暨协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25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会上林业大学教授冯仲科做了题为“中国林业地理信息的科技前沿”的报告。

  主持人:

  下面请林业大学教授冯仲科做报告,他报告的题目是:中国林业地理信息的科技前沿。

  冯仲科:

  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各位学者大家好。尽管我的报告是关于林业和农业方面的,非常的“土”,大家想到不会有太深的技术含量。但是有一点我绝对能够保证,那就是我一定会在最短时间内把我所要讲的内容讲完。

  一、导言

  林业资源是稀有的珍贵的生产资源,从全球范围来看,还是从我们国家的总土上来看,森林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截至。森林资源一直以来为我们发挥着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森林的六大功能尤其是森林的重要性今天已经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同。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处于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林业处于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林业处于重要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处于特殊的地位。

  今天以测绘科学技术和现代3S为代表的对地观测质地系统已经向现代迈进。社会科学已经能力带动整个林学的全面发展。包括森林知识、过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效益、效果、景观表达,一系列都需要信息地理科学主张。地理信息已经成为林业科技的龙头,另一个就是生物质材料与能源。不可否认进行林业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同样有着前景。因为我们国家有34亿亩林地、有20亿亩的宜林荒地。

  对于林业上的地理信息系统来说,我们要做这个工作必须从两个层面进行。一个是包括遥感技术和林业技术都要借助于面对样地进行观测,观测基础上通过遥感和地系统的有效结合才能对整体问题予以解决。

  在整体森林计测过程中,包括对待单位的测量。包括三维激光扫描方法等等,也包括了一片森林的量测、包括航天遥感等一系列的方法,即对目前资源状态进行测量,又要对它的生长过程进行研究。因此给我们展现出了一系列的研究。

  二、林业地理信息发展阶段

  今天的林业地理信息发展已经从经典的数据采集为主推广到了森林知识,尤其造成邻国知识发现上来。因此空间视觉发觉和研究给整个森地理信息科学研究带来了前景。大家知道林业地理信息系统经历了四个阶段,包括采集阶段、知识发展、规划阶段,今天已经进入了森林最优规划阶段。过去我们核心研究是通过一个数据大概知道这森林有多大的面积,能给我们做多少工作,到了今天我们已经在用地理信息系统科学研究着,面对一片森林这片森林生长方式能给我们提供多少木才,释放多少氧气、能吸收多少二氧化氮。这些效果在应对全球变化中它的定量化、货币化效益,能够通过3S技术表达。更重要的是一直以来林业系统长期重视数据调查,今天我们把它影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一片林地,今天这样的长势与它的土壤分布、地形分布以及市政配置之间到底是怎么样的科学关系?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恰好给我们带来了这方面的美好前景。包括森林保护、造林、森林经济、森林灭火、防火等等一系列领域都是地理信息系统给它带来了新的前景。甚至包括森林育种,用地理信息系统表达它的微观结构方面,地理信息系统同样有着诱人的前景。

  三、林业地理信息发展现状

  四、林业地理信息若干前沿技术

  以重要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和众多兄弟科研院所和院校为代表的林业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把我们的学科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过去相关研究必须依靠采伐性的实验进行,今天只需要少量采伐就能得到同样甚至更好的效果。

  包括用它建立二元材库库,包括对森林生物量的研究,这些都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我们研究了一系列的仪器,能够向测量工作者一样快速的测量出一颗树和一片林子的适高,而且能够达到完全的自动化。我们面对一块很小的样地、林风的平均高等参数都能够快速、准确有效自动化的得到统计和预测。我们把无人机数字摄影技术应用在林场计测当中,这些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就。尤其是航天遥感用于大尺度的森林计测、森林探汇量计算,我们也为此奠定了很好的模型。在林火及灾害损失统计及造林、整个森林生长过程表达等一系列的方面我们对它进行了相关研究。包括针对一定的土壤条件、一定的地形条件、一定的气象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森林怎么样生长?生长的过程如何实现动态监测和实时监测?我们也进行了有效的研究。

  五、今后研究方向探讨

  我们在集成化与内外业一体化知识挖掘算法的研建和增大效益方面加强研究。同时用专用仪器设备进行研究这方面已经取得了进展。专业开发以及系统平台的开发,以及创新方面的一些研究。包括整个森林系统应该有什么样的必要精度,它的现势精度怎么样,以及装备应该怎么样创新。等方面我们将一如既往的进行研究。借此机会我们也呼吁业界精英关注林业,我相信关注林业你将必有所得,谢谢大家!

  (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人确认。)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下一篇

刘奕夫:铺就智慧城市基石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