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天宫一号须3次“天宫之吻” 稍欠精确或将太空追尾

天宫一号和神舟系列飞船的结构和使命有什么不同?天宫一号和神八飞船如何实现交会对接?在世界空间站历史上,天宫一号处于什么地位?昨天上午,围绕天宫一号的一系列热点问题,晨报记者专访了航天专家、《国际太空》杂志社副主编庞之浩。

  在天宫一号和长征二F运载火箭组合体顺利完成转场之后,目前正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架上接受最后的各项测试,并将最早于9月27日发射升空,和11月左右发射的神八飞船实施无人自动交会对接试验,完成中国航天史上的首次“太空之吻”。

泰伯网

天宫一号将与神八飞船完成中国航天史上的首次“太空之吻”(3sNews 配图)

  天宫一号和神舟系列飞船的结构和使命有什么不同?天宫一号和神八飞船如何实现交会对接?在世界空间站历史上,天宫一号处于什么地位?昨天上午,围绕天宫一号的一系列热点问题,晨报记者专访了航天专家、《国际太空》杂志社副主编庞之浩。

泰伯网

航天专家、《国际太空》杂志社副主编庞之浩(3sNews 配图)

泰伯网

天宫一号计划流程(3sNews 配图)

泰伯网

天宫一号发射各项准备工作就绪(3sNews 配图)

  天宫三次对接,比美俄节省

  记者:再过几天,天宫一号就将发射。和神舟系列飞船相比,天宫一号的结构有什么不同吗?

  庞之浩:天宫一号是一个空间实验室雏形,它的重量和神舟七号差不多,但尺寸稍大一些。结构上和以前的神七也有不同。神七是三舱式的,天宫不一样,是两舱式的,一个实验舱,一个资源舱。实验舱由密封的前锥段、柱段和后锥段组成。和神七飞船最大的不同是,实验舱前端有一个交互对接机构,以及交会对接测量和通信设备,用于支持与飞船实现交会对接。

  记者:我国过去发射的神舟系列飞船,先后实现了载人上天和太空行走的任务,天宫一号的使命又是什么呢?

  庞之浩:天宫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全新的航天器,它主要的任务就是完成和飞船的交会对接,使我国掌握关键的交会对接技术。

  天宫一号发射升空之后,我们还有三次发射,今年先把天宫发上去,年底神八在无人的情况下和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明年还要发射神九、神十。神舟十号是要载人的,如果顺利的话,神九可能也要载人上去,也可能无人,这要参考神八的交会对接结果。

  除了掌握交会对接技术外,天宫一号还可能承担一些空间科学实验,如航天医学科学实验、空间技术实验等等。

  记者:美国和俄罗斯也都掌握了交会对接技术,天宫一号和他们的目标飞行器相比,是否有一些过人之处?

  庞之浩:天宫一号发射升空之后,要先后和三艘飞船完成交会对接,这比美俄都要节省。为什么呢?因为国际上交会对接都是用两舱飞船,一一对应,每次交会对接实验,都要发射两个航天器,进行三次交会对接,就得发射六个航天器。天宫一号不一样,一个目标飞行器进行三次对接,只需要发射四个航天器就够了,可以节省两次发射成本,而且还缩短了研制周期。

  建空间站交会对接技术先行

  记者:交会对接是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二步,交会对接为什么如此重要,要单独作为一步来实施?

  庞之浩: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近期目标,是建成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空间站体积大,自身又不能往返于地球和太空之间,必须用火箭或者航天飞机运载。

  空间站就像一座大厦,无论火箭还是航天飞机,都不可能将数百吨的空间站一次性送到轨道上,因此只能将各舱段分批运载到太空轨道,再通过交会对接技术组装到一起。所以,交会对接是建立空间实验室的基础,没有交会对接技术,就不可能建成空间站。

  其实不仅是空间站需要,今后载人登月,也需要交会对接技术。

  天宫和神八“接吻”口型相同

  记者:天宫一号和神八要在太空轨道上对接在一起,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什么?

  庞之浩:交会对接首要的难度在于航天器都在高速运行,时速都在上万公里。特别是在近距离交会时,目标飞行器和飞船的速度、相对位置都要控制得非常精确,否则就可能错过、追尾甚至碰撞。

  记者:天宫一号和神八要经过哪些步骤,才能最终对接成整体呢?

  庞之浩:天宫一号和神八是先后发射升空的,交会对接之前,两个飞行器都各自绕着地球轨道运行。交会对接分四个步骤完成,地面引导、自动寻地、最后逼近与交会对接。

  前面两个步骤,由地面运用雷达及GPS给出远程导引,使两个飞行器接近到几百甚至100公里左右;然后通过航天器搭载的摄影机、对接敏感器等继续靠近,实现最后逼近。

  最后的交会对接,美国常常采用航天员手动方式控制近距离交会对接,俄罗斯则更多用自动方式,自动失败后再采用手动。天宫一号和神八将采用自动对接,就是依靠各自的传感器建立双向导航,最终对接在一起。

  记者:对接口就像两张嘴巴一样,天宫一号和神八的“太空之吻”实在惊艳。

  庞之浩:的确,天宫一号和神八的对接采用的还是目前比较先进的异体同构模式,天宫一号和神八对接口的结构都一样。还有一种是“杆-锥”式结构,一个航天器的对接口内是接收锥,另一个航天器上装有对接碰撞杆,碰撞杆渐渐指向接收锥内,接收锥将杆头锁定。

  相比之下,异体同构的优势在于,没有谁主动被动,这有利于救援;其次,异体同构的对接口,可以做得比“杆-锥”对接口的直径大,因而更加畅通,适宜大质量航天器间对接。

  完成对接试验任务后“分手”

  记者:天宫一号只有两个对接口,却要先后与神八、神九和神十对接,是不是每次对接之后还要分离?

  庞之浩:完成对接试验任务后,天宫一号和飞船会分离。分离也是交会对接实验内容的一部分。相比交会对接而言,分离要容易一些,但在高速度、近距离的分离过程中,两个航天器也存在碰撞的风险。至于对接之后多长时间再分离,这个要根据交会对接实验的需要来决定。

  记者:目前国际上哪些国家已经掌握交会对接技术?中国的交会对接技术处于何种水平?

  庞之浩:目前完全独立掌握空间交会对接的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欧洲和日本则部分掌握了该技术。比如欧洲的自动转移飞行器,一种大型的货运飞船,运的东西多,能装载七八吨,它采用俄罗斯的交汇对接技术,近距离通过激光确定其距离、位置、姿态和速度。

  如果我国突破了交会对接技术,则将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全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记者: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已经发射升空10个空间站。和这些空间站相比,天宫一号处于什么水平?

  庞之浩:严格意义上讲,天宫一号还算不上是空间站,它只是一个简易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和其他空间站的区别在于,首先,它的寿命只有2年,航天员只能短期驻守;其他空间站的寿命可达5至10年,或者更长,航天员每次在轨时间多在100天以上。其次,空间实验室空间小,对接口少,没有扩展能力。而且空间实验室所需的燃料和消耗品要一次带足,其他空间站则可以用货运飞船定期补给。

  从重量上比较,天宫一号只有8吨,前苏联发射的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也有近20吨。今年建成的国际空间站已经是第四代空间站,总重量高达400多吨。

  [背景]

  国际空间站已经进入第四代

  记者:国际空间站已是第四代空间站,空间站的划代标准是什么?

  庞之浩:主导空间站技术的主要是美俄(前苏联),目前已经发展到第四代,划代的标准主要是根据空间站的结构和体积。

  前苏联发射的“礼炮1号”到“礼炮5号”属于第一代空间站,这5个空间站都只有一个对接口,可与“联盟”号载人飞船对接,人货混装,航天员和补给物资都从这个对接口进入空间站。它们的重量也都相当,约19吨,长16米,只有一个对接口。这一代的空间站由于空间和能耗等原因,航天员只能短期驻守。

  第二代空间站以1977年9月后相继发射的“礼炮6号、7号”为代表。这一代空间站不仅相对更大些,而且出现了两个对接口,一个与联盟号载人飞船对接,另一个用于不载人货运飞船对接,用于轨道加油和往返运送试验设备、试验物品,实现了人货分离。第二代空间站不仅创造过210天和237天长期生活记录,还创造了首位女航天员出舱作业的记录。

  1986年前苏联发射的“和平号”空间站,属于第三代空间站,从两舱结构发展到多舱,对接口也达到6个。工作舱、过渡舱以及服务舱等舱段采用积木式结构连接而成。“和平”号总重量达123吨,工作容积400立方米。“和平”号在1999年8月前接待过多批宇航员,按计划在2001年3月退役坠毁。

  今年刚建成的国际空间站,则属于第四代空间站。它采用的是桁架式和积木式的“混血”结构,其基础桁架就像是一根“大梁”,居住舱、服务舱、实验舱、太阳能电池板、移动服务系统及站外暴露试验设施都安装在这根“大梁”上,各舱段之间还通过球形节点舱连接。(杨育才)

  庞之浩简介:

  现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太空》杂志编审/副主编,中国宇航学会会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现代通信》杂志编委,《太空探索》杂志特约记者,《航空档案》杂志特约记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