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北斗总设计师谢军谈“北斗”:先区域,后全球

近日,记者专访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卫星系统总设计师谢军,他就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定位精度和未来发展为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定位精度和未来发展如何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卫星系统总设计师谢军为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泰伯网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卫星系统总设计师谢军(3sNews 配图)

  第8颗北斗卫星的成功发射入轨后,与在轨的多颗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和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组成基本系统,已经具备在星座覆盖范围内提供连续的、稳定的、全天候的基本服务能力。那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定位精度和未来发展如何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卫星系统总设计师谢军为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先区域,后全球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段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谢军总设计师为我们介绍了大致的研制和发射计划

  2000年10月、12月,中国成功发射了两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这两颗卫星投入运行以后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的RDSS业务(卫星无线电测定服务)和短报文通信业务的应用面越来越广。但是卫星都是有寿命的,一般来讲是8年。所以在系统建设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了北斗试验系统应用现状,在研制和发射计划中首先安排了GEO卫星,GEO卫星保留了北斗试验系统中的RDSS业务和短报文通信业务功能,并增加了新的RNSS业务。在新发射的GEO卫星投入使用、并成功接替试验系统RDSS(网络管理视频系统)业务和短报文通信业务后,我们再行安排后续的发射IGSO卫星和中轨道(MEO)卫星。2010年我们成功发射了5颗北斗卫星,RDSS业务和短报文通信业务已经成功接替,可以为广大用户提供连续、稳定的服务。同时,北斗系统也开始了RNSS业务的试验验证工作。

  我国的第8颗北斗卫星成功发射入轨后,与在轨的多颗GEO卫星和IGSO卫星组成基本系统,在星座覆盖范围内将提供连续的、稳定的、全天候的基本服务能力。

  整个北斗系统的设计策略是先区域后全球。这里的区域系统就是指面向中国区域以及周边地区,而北斗全球系统的目标则是提供为面向全球用户的服务。作为区域系统的星座网络设计,我们充分考虑了组网成本、覆盖范围以及用户需求。区域系统星座由5颗GEO卫星、3颗IGSO卫星和4颗MEO卫星组成,同时为了提高区域系统鲁棒性,我们将补充两颗IGSO卫星。下一步的建设全球系统,我们将采用5颗GEO卫星和多颗非GEO轨道卫星构成的星座。

  知识链接

  卫星导航的定位原理

  通过测量卫星和地面站之间的距离以及确定它们之间的时钟关系,可以明确卫星的位置信息。在已知卫星的位置和时间信息之后,地面用户同时接收到4颗卫星的导航信号就可以解算出自己的位置,这就是基本的卫星导航定位原理。

  鲁棒性

  鲁棒性是英文robustness的音译,即系统的稳健性。它是系统在异常和危险情况下生存的关键特性。比如说,计算机软件在输入错误、磁盘故障、网络过载或有意攻击情况下,能否不死机、不崩溃,就是该软件的鲁棒性。(后续)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