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气象遥感监测 对农作物的生产和贮藏作用重大

气象作为粮食生产各个环节中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气象科技也在各个方面为粮食生产提供着重要的服务和指导作用。

  时下,我国北方进入大面积春播阶段,东北地区春小麦处于播种出苗阶段,中南部春玉米进入播种期,水稻进入播种育秧期。黄河两岸,大江南北,稻麦青绿,油菜金黄,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一年之计在于春,此时也是粮食生产的关键时期。

  气象作为粮食生产各个环节中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气象科技也在各个方面为粮食生产提供着重要的服务和指导――通过科技手段,科技人员对气象信息的分析、研判,做出对粮食产量的预报,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在粮食贮藏、运输的过程中,科学地利用气象条件,可以有效地避免和减少损失,增加效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气象服务将成为粮食生产中越来越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

  产量预报:准确率达到95%以上

  发布主要作物的产量预报,对于指导我国的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维护农民利益具有重要意义。产量预报已经成为气象部门的一项定常性工作。

  无论是前期我国华北大部地区出现的春冬连旱,还是今春的气温偏低,都使粮食产量成为广泛关注的重点,事实上,每次气候的异常表现,都牵动着人们对粮食产量的关注,产量预报已经成为气象部门的一项定常性工作。

  早在1982年,中国气象局就开始了作物产量预报研究,从1987年开始了业务化试验,进而开始发布作物产量预报,目前预报的作物包括早稻、晚稻、一季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大豆、秋粮、丰平欠趋势和全年粮食总产量等8种作物、10种预报,准确率达到95%以上。

  目前,气象部门依托气象台站、农业气象观测站和卫星遥感,建立了农业气象信息服务业务系统。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农业信息中心主任毛留喜介绍说,通过监测播种期、发育期的主要作物长势、主要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情况,以及农业气象灾害等的专题分析,为粮食产量提供准确预报,是拟定主要农作物运输、贮存、进出口计划的依据之一,也是农田最优化管理的重要参考。

  随着监测能力的提高,现在气象部门此项业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预报对象不仅是国内的主要农作物,还包括了其他农作物进出口大国的主要作物,如美国的小麦、玉米,巴西的大豆,印度的水稻等。这些研究为政府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决策信息,为粮食的科学储备、运输、贸易、调运提供了依据。

  对于作物产量预报是怎么作出来的,毛留喜表示,“作为预测科学,作物产量预报的难度相当大,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首先是气象条件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和预测情况、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其次还要建立测算模型,选择最佳的预报方法,同时也要参考遥感监测的结果,对作物面积和长势作出分析,作物的高度、密度、粒数等农学参数也是必不可少的参考,而由于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政策导向关系密切,在产量预报中,还必须得考虑到政策因素和生产投入,在综合了上述多种参考因子,再进行会商、讨论、汇报、最终综合各方意见,形成预报结果,但即使是这样,还有很多其他不确定因素影响着预报的准确性。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做到预报的准确难度很大。”毛留喜说,“以小麦为例,我国的主产区分布在东北、华北、黄淮海等广大地区,气象条件千差万别,云南、贵州的小麦已经抽穗时,位于西北部的甘肃、山西、河北北部等地才刚刚返青。”毛留喜告诉记者,预测的难度除了来自以上不确定因子,作物本身的产量构成也是多方面的,以小麦为例,产量由三方面要素决定――每亩的穗数,每穗的粒数,每粒的重量,而这三要素不是同时确定的,而是由作物在不同的发育期表现出来的。每亩的粒数是在小麦拔节后确定的,这个时间在冬小麦主产区是在4月上旬;每穗的粒数是在扬花授粉后确定的,时间大概是5月中旬,粒重则是在小麦灌浆完成后、收获前定下来的。“不确定因素多,即使是前面长势不错,后期还可能有干旱、干热风、病虫害、烂场雨,因此,对于气象条件的监测是贯穿始终的,丝毫不可松懈。”现在,“一年四季不放松,每个过程不放过”已成为粮食生产中气象服务的基本准则。

  目前,气象部门所做的小麦产量预报是每年的5月20日发布,比全面收获提前一个月。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可以开展作物产量预报的国家之一,而将来随着监测、预测水平的提高,作物预报将向更加精细化、动态预报发展,监测的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这将对我国粮食安全起到更大的作用。

  贮藏运输:高度依赖气象条件

  粮食生产过程不仅限于作物在大田里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粮食从产后到加工成成品供人们消费,其间还存在不少环节,如收获、运输、贮藏等,而这个过程对气象影响的敏感程度不亚于其生长过程。

  据调查显示,粮食收获期的损失率约为8.7%,包括自然落粒、收割、脱粒、干燥和运输等环节,连阴雨等气象不利条件也是导致“丰产不丰收”的主要原因,收割前夕的大风、暴雨影响也会大大地增加自然落粒的损失;在贮藏期,如果贮藏的粮食温、湿度控制不当,会引起霉变,虫害的诱因也与气象有密切的关系。粮食产后损失的严重性日益引起重视,专家提示,科学地利用气象条件,只要采取简单的措施就可防止和减少损失。

  毛留喜仍以小麦为例为记者阐释了气象对粮食贮藏的重要性,小麦脱粒后,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活动,刚收获入仓的小麦籽粒,并没有达到全部生理上的成熟,加工成品率较低,食用品质也较差,只有经过一定时间的贮藏才能改变,而这段时间即为小麦的“生理后熟期”。“后熟期”一般为1至两个半月,后熟期的长短与小麦品种有关,而环境温度对促进或延缓后熟过程有很大作用,高温、干燥或通风不良,会延缓和推迟后熟的完成。

  “其实,气象条件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早在建仓选址时就已经被充分考虑进去了,比如,除了与粮食产地的距离,粮仓所在地的天气是最重要的参数,多雨的天气和低洼的地势都属于不利条件,大多数时候,一个地区的气象条件都是有利有弊,我们需要做的是科学地权衡利弊。”

  在贮藏过程中,天气状况也是无时不在产生影响。小麦籽粒的后熟作用基本上是在仓库内完成的,小麦后熟期间生理活动旺盛,在进行呼吸和合成作用时要放出水和热,形成“出汗”现象,从而导致发热败坏。为此,小麦在入仓前都要充分晒干以保证后熟的质量,而选择晾晒的时机离不开天气。

  在仓房中,气温、仓温、粮温“三温”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气温影响仓温,仓温影响粮温,在露天粮仓,气温则直接影响粮温。此外,湿度也是小麦安全贮藏的极为重要的因素。根据“吸湿平衡规律”,气象条件成为对麦堆采取措施的重要依据,如麦堆表面潮湿而空气干燥时,工作人员要进行通风换气,麦堆干燥空气潮湿时,则做好密闭工作,防止籽粒返潮。由此可见,天气条件是粮食贮藏过程中必须关注的因素。

  小麦在常规贮存中,能否安全贮存的首要条件是籽粒应保持干燥。高温密闭是方法之一,其中日光曝晒、高温密闭应用最广。选择曝晒的时机十分重要,专家为我们介绍了具体的做法:在三伏盛夏,选择晴好天气,即辐射强、温度高、湿度低、风力小的天气摊晒小麦,到下午3点左右,也就是当日最高气温出现之际聚堆、进仓、密闭。而整个过程中,精细化的天气预报都必不可少。

  不仅是保温密闭,低温冷冻同样重要,低温贮藏就是使小麦在贮存期保持一定的低温水平,达到安全贮藏的目的。三九严寒,选择温度低、湿度小的天气,进行翻仓、除杂、摊凉、冷冻,而后趁冷归仓,进行冷密闭。热密闭和冷密闭都可以有效地防止小麦贮藏过程中的害虫。根据气象条件的变化,严格控制麦堆的环境湿度达到“安全水分”,是防止霉变、安全贮粮的重要因素。此外,防止雷击、减少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是各粮食仓储单位关注的重点之一。

  从事专业气象服务的北京维艾思气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三杉告诉记者,在主要的粮食储备地区,气象部门都会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气象预报服务,尤其是粮食收获期、收购期的气象预报服务工作,在粮食贮存期间,针对有利和不利天气情况,气象部门都会及时通知粮食部门,以便采取必要措施。对于群众贮粮,则是通过手机短信、广播、电视等手段,让各基层政府部门及时了解天气变化,采取相应措施。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