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WGDC2021 | 巅峰对话:“智能、泛在、融合”如何影响未来

更智能、更泛在、更融合,和经济结合起来,去落地、推动地方产业的发展。

主持人: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接下来是本次大会最为重磅的环节,智能、泛在、融合如何影响未来。有请本场巅峰对话的主持人泰伯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刘玉璋先生,有请对话嘉宾: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先生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林珲先生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张新长先生

全国政协常委、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管理专家委员会共同主席李朋德先生

刘玉璋:大家好,今天上午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我们压轴的巅峰对话,也是今年为整个十年十周年而特别策划的非常期待的环节,可以讲我们邀请了行业当中非常顶尖行业大咖,包括来自学术专家、和政府领导,一起跟我们一起就未来探讨今年大会的主题、——更智能、更泛在、更融合做探讨。从2012年开始,每年大会的主题成为引领行业跨界重新重心的标杆。第一年的主题是新模式、新商业,到融合创新,空间大数据的崛起。去年则是科技与产业的共振等等。每一年的主题都让大家不断地的思考如何引领行业如何并更好的地创新。今年的话题一直在思考的是所思考的不只是对当下的影响,更深远的会也许会影响到下一个十年,甚至是更远的未来。我们所以今天非常高兴能和这么多的大咖坐在一起,现在我想请几位嘉宾一起聊一下表达一下,如何看待对这几个核心的关健词的看法。

我们的小伙伴之前和我做了统计,得出的结果是,这些关健词不仅是对行业有影响,在“十四五”里面,在国家的规划中,“智能”出现了35次,“泛在”出现2次,“融合”出现46次。所以它们们既不仅是对行业的影响,也是对整个的社会数字经济化的都有深远影响。

请几位嘉宾从今年大会的主题来谈一下您怎么来理解主题,对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关键词或者是几个谈一下的看法。由于时间关系,还有我们现在同时讨论第二个话题一起来讨论,即用几个关键词来表达一下您对下一个十年的期待对下一个十年,三个关键词来表达一下您的期待,补充一个关键词或者是几个。先从德高望重的李德仁院士开头。

李德仁:各位参加大会的代表,各界同仁们,今天在长沙开的全球地理信息产业开发者大会,我要说的是要利用时空智能推动万物互联,促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落实习主席提出的要求,践行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我下午有一个主题报告,原来的地理信息开发者,就导航地图给大家提供服务,而现在就这个时代,是在网络空间通过万物互联来管控运营整个地球的物理空间。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新阶段,要实现习主席要求的30-60的碳达峰和碳中和,要把时空大数据采集贯穿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当中。时空大数据可以让全球在网上界定各种各样的地球。现在国家自然资源部的部长,未来要做信息技术时空,要把对地球的描述从二维地图变成三维实景地图,从陆地走向深海、天空,还要利用时空智能把地球上活动的人。包括我们的汽车,所有的产品都要上网,离不开时间、空间的智能。这件事情,我认为是未来的发展,我们的电动自行车,现在如果不装北斗的芯片就不能上路,装了这个芯片,就可以数字化记录电动自行车的轨迹,到公安部门和交管局监管保证安全通畅,支持了城市规划和红绿灯的管理。小小的数字化就带动了产业和智能化。汽车如果装上几千块,就能够让你代替人认知外界环境,定制汽车姿态,就可以不用人来驾驶。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把汽车开到地球任何一个地方去,就需要时空智能的技术。电网、工厂、城市的管理都需要这样的技术。所以,在大会上,我主要的想法就是时空智能支持万物互联,促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落实习主席建设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的任务。谢谢。

刘玉璋:感谢李德仁院士开了一个很好的头。时空智能化对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有很强的带动作用,把数据的采集处理的智能化与行业的应用智能化结合起来,是一个很重要的趋势。谈到智能,接下来听一听林珲院士的看法。

林珲:谢谢,刚才几位企业家和领导分享的发言,包括李老师讲话,我很有感触。刘总谈了未来十年与结合,我再简单讲几句。我来自于学校,因此理应提出在产业链、产业生态上加强人才链。因为学校是相对敏感区域,各个企业最近纷纷来学校要人。但是,如果各种产业生态、产业链没有后续的人才接续,未来十年的发展会有瓶颈。因此,按照教育部要求,开设了新工科的北斗翱翔学院。该学院采取大二招生,从全校理工科里面招优秀学生。但是,这种办学模式是企业合办,企业进来当讲师,可以把企业在前沿中遇到的困难带到课堂上,加之基础课教学,为产业链提供人才储备。希望企业可以注意到走进校园这个环节,需要有些这样的融合。融合、泛在,对人才链和产业链的对接应该要关注。现在跨学科招生,就是因为,我们发现企业在对接后,搞软件的学生不懂地信,搞地信的学生设计出来不美观,所以我们是地信加软件加美术学院。已经有很多企业开始了参与办学。和企业对接,就是希望像任正非先生提出的加强基础研究,找到0到1。20年前,我跟陶闯博士都开始做虚拟地理环境,他在企业里面做虚拟地球,我们在学校里面做虚拟地理环境,就是要把真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从形似走到神似。很早把智能的东西放到里面,我们深入学习后,毕业后去了华为和腾讯。基础性的研究,针对卡脖子,针对基础性科学。希望我们可以得到企业的支持,把这种各处性的东西做好。0到1,企业做到1到100。因此,我的想法是学校和企业做好融合,做好人才链,同时做好基础性的研发。谢谢。
   
刘玉璋:感谢林珲院士。刚才谈到融合对未来科技的发展和创新链是很关键的。产业重构中,创新肯定离不开人才,科学家、企业家和开发者的整个生态的建立也是一种大的融合。如刚才林珲院士所说,要加强基础科学、基础研究,从人才方面引导,做好更多基础性的研究。接下来有请张新长院士。

张新长:刚才听了几位企业家非常精彩的演讲,李院士、林院士也谈了各自的体会。我的体会是,目前的关键是做得更加智能、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站位、格局。听李院士曾经讲过,现在在技术方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相互融合、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甚至有些还可以产生一些闪光点。在这种模式下,如果我们仅仅守住地理信息,守住测绘,我估计战略格局太小。山坡很多,谁冲上去,谁准备地充分,机遇就最大。谁占驻了就是谁的。今天也讲要出海,不仅是面向全球,还要面向各个行业,只有这样的理念和模式,才可以做强做大。真正达到通过智能化手段,把5G、物联网等所有东西与现在的技术很好地融合起来,才能真正能够做到赋能。这是第一点体会。第二点体会,我来自一线城市广州,而且高校和企业的合作特别多。我感觉,现在培养的人才确实太单一了,只懂得技术。比如说搞测绘的学生比较多地关注0.1、0.2,如果是搞其他技术手段的学生只会写程序,让他再谈一点大理念、大思想,或者是跟现在的技术很好的融合,他们谈不出来。这使我们失去了很多机会。未来十年,在人才培养上要把人才链要做好,使整个的教学体系适应大时代、大发展。怎样把知识通过校企联合,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联合,今天几个企业家的站位高、格局大,应该把他们请进校园,让他们把思想的火花在高校当中显现出来,让未来十年绘出更美丽的画卷。

刘玉璋:刚才的讨论内容呼应了对“融合”这一的话题做了呼应,同时又提出要更加大胆的地跨界,在应用边界上要探索更多新的应用场景,包括看到探索出海方向的新的市场机会。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再补充一个词,——跨界,回到最早的初心,怎么样跟行业一起把边界,把应用的领域,让技术和应用融合的更深。前面几位发表观点的都是学术界的非常资深的院士,从他们的角度来理解,接下来听一下我们问一下李朋德局长,您怎么来看这几个趋势,怎么样更加好的定义未来十年?
   
李朋德:非常荣幸参加这次会议,开场报告中提到的几点,以及会议的主题,都预示着未来十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方向:更智能、更泛在、更融合——也就是跨界。在新的时代,没有想不到,也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地理信息将赋能万物万事,三年前,地理调查局从传统测绘地理信息领域到地球探索和矿产资源领域这三个方向进行扩充地理空间智能服务。向上,即智慧矿山,在矿藏勘察、规划、开发、评价、环境修复这些过程中,我们需要地理智能,尤其是高精度的地理智能。向下,即碳达峰、碳中和解决能源问题,因为地球内部的热也是重要的资源,地球深度的油气田也是依赖的资源,更好的勘探、更好的开发、更好的监测这些资源也是地理信息智能化的表现。水平方向,我们可以看到建场馆、建地铁,室内地理信息智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现代物流,这个领域也很重要。在这三个方向上,上、下、水平方向的创新都是未来要解决的重点领域,我相信中国在空间站建设、火星探测、数字经济取得的经验和成果一定会引领未来世界在这个领域的方向。
   
刘玉璋:非常感谢李朋德局长。刚才提到的泛在,不单局限于地表之上,还包括地表之下,从陆地到海洋到深空,地理信息无处不在,各个层面、各个应用场景当中都可以看到地理信息的身影。我们也能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部门、国家各部委大力地推动地理信息在这个行业的应用。感谢李朋德局长,无论是在测绘局还是在自然资源部,一直在关注并推进地理信息行业落地开花结果。最后,在湖南,我们看到这几年地理信息应用的推进离不开国家上层的政策的引导,也离不开各个地方政府的紧密结合。除了我们刚才讲到的要应用不同的层面,开发者大会还一直倡导一种精神,那就是在推动影响乃至变革这个世界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开发者,都可以参与到推动解决产业落地、应用的环节当中。刚才大家都谈到了应用,那如何让应用更加接地气,让应用的价值更大?以湖南为例,湖南产业的发展是怎么样更好的促进、融合的,我们来听一听各位专家的意见。

李朋德:这次大会名称是WGDC,这个“D”解决包含三个概。第一,“念,development”,即开发,大家都知道的,业界的人开发地理信息、开发技术、开发应用。第二,驱动力drive,即驱动力,地理空间驱动经济转型,传统经济到智能化经济。怎么样我们要利用地理世界的信息重新认识地球、认识空间,把空间规划好、利用好、管理好,往不同“D”延伸,提供更好的平台。

刘玉璋:这也是我们开发者大会一直不断的坚持、创新的精神,怎么样把开发,把地理信息开发应用做的更好,现在不但有开发、驱动和探索。  湖南引领地理信息时空大数据交易中心,把整个流程、整个交易规则设计出来,就真的是站到了新的高地了。听一听几位院士的意见。
   
张新长:李局长谈到3D,还可以继续的。还可以接一个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我在从事地理信息行业之后,感觉到一个瓶颈。实景三维也在做,地理信息开发者做了很多事,大家觉得接下来该怎么发展?怎么做?好像天花板爆棚了,今天好几个一直做开发的,不知道下面怎么走。其实,李德仁院士比较早地说的智慧城市不断的发展,数字城市、数字孪生,加上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又到了孪生智慧城市不断地发展。今天,如果可以把现实世界和我们的数字世界,这二者可以脉动起来,让数字具有生命力。数字上随时随地,马上可以得到现实世界的方方面面的要素。我觉得,这个路还有好远,现在只是单方面的,真正要做到万物相连,做到数字孪生,真正做成孪生体,有生命、动起来,开发者工作还有很多。湖南在很多方面引领中国地理信息,包括时空大数据。这在中原地区确实是不多见的,这个机会需要继续抓住。还是刚才说的,阵地很多,看我们怎么去攻,攻下来就是你的,你不能守,要攻,发展永远是硬道理。
   
刘玉璋:张院士再次提到了时空数据的三维化。谈到数字孪生,谈到BIM,自然资源不同环节的应用,尤其是审批环节,以及三维立体的加入。所以我们要抓住当下的机会,创新、引领更多的数字孪生和实景三维成果落地,把三维打造成创新的高地和新的发展点。

林珲:来到长沙,岳麓书院有一个对联。我来自江西,要好好向湖南老乡学习。加一个什么字为十年,有发言讲到了,是不是要出海,要远航。为什么这么讲,因为今年习主席最近在联合国讲了一句话,而且承诺中国要做可持续发展大数据中心,总部放在中国,这就是和行业息息相关的事情。这件事情,让我们有机会,中国行业有机会去走向国际。这是从国家层面的,中国长期以来,尤其和发展中国家各省有对口,这个平台就是各个省。能源、建筑,可以跟着这个平台走出去,也给各个省的企业带来了走远航的平台通道。中国人现在也要有这样的底气,当年李院士领全球之先,提出全球数字化政策,测绘高校也排到全球第一。这个时候有底气走出去,刚才讲数字孪生,虚拟环境,中国人的书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被俄罗斯专家、捷克专家翻译成他们的语言,这是中国学者20年做的东西。    借助国家领导人向联合国承诺历史机遇,加上各个省搭建的出海平台,让企业不仅在国内发展,也可以把产能,我们的技术,我们的服务,包括中国文化和精神走出去。
   
刘玉璋:林珲院士增加了“远航”这一关键词,谈到联合国以及中国重要的大数据中心赋能、出海、远航的时代机遇。湖南或许也可以在这方面为行业之先,抓住出海的机遇,利用相关的政策、模式更好地帮助企业出海,打造成为全球数据支撑。如今我们看到,很多央企、科技企业、互联网企业,他们所需要的定位、位置服务的能力、卫星的能力,都是新的时代机遇。最后,我们把压轴机会给德高望重的李德仁院士,听一听李德仁院士怎么收尾。

李德仁:大家都做了很好的发言。今天到长沙来,讨论地理空间信息时空大数据的智能、泛在、融合发展。习总书记多次到长江中游,湖南、湖北来视察。习总书记说了,长江搞好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经济带,湖南湖北处于重要的位置,东呈长三角,西抵经济区。送给湖南人民的话,用好地理信息时空大数据的智能化、泛在化和融合化的发展,来推动生态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在全国做出表率。这就是要送给湖南各界人士的话,谢谢你们的邀请,让我们到湖南来讨论行业未来十年的发展,谢谢。
   
刘玉璋:现在我们用李德仁院士的寄语结束刚才的环节,更智能、更泛在、更融合,和经济结合起来,去落地、推动地方产业的发展。由于时间关系,今天上午的讨论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几位嘉宾的参与。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