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明势资本黄明明:百度不是无人驾驶终极方案,和李想做的是千亿美元生意

如题

核心提示:

·“在未来10年里,智能电动汽车与出行的结合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会,其产业链可能比现在智能手机的影响更大。”

·“把车做好了是一个几百亿美金的事情,把出行做好是过千亿美金或者是甚至大几千亿美金的生意。”

·“所有的网约车的平台、共享出行的平台,包括将来自动驾驶的运营平台,最后大家比拼的都是每公里的运营成本。”

·“自动驾驶对车厂来说,需要的是一个一对一的解决方案,但是到目前没有听说有大互联网企业能够有能力拿出一对一的解决方案,这也就给我们投的自动驾驶公司留下一个巨大的创投机会。”
 

大概在3年前,小米创始人雷军曾问明势资本的创始合伙人黄明明:什么是移动和智能手机之后下一个千亿美金的机会?——如今的知名投资机构大多是抓住了这一机遇乘势而起,“当时我没有答案。”

现在他的回答是:在未来10年里,智能电动汽车与出行的结合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会,其产业链可能比现在智能手机的影响更大。

明势4年来陆续投了130多家公司,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车和家——前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的第三次创业项目。明势资本成为车和家早期唯一的天使投资机构,并跟投了A轮、B轮,正是因为与李想深厚的关系。

“能够投到新造车明星企业A轮及之前,一般是需要和创始人有非常非常好的关系。”这是投资机构的共识。

2006年时,黄明明就以天使投资人的身份投资了刚刚成立半年多的汽车之家,并“陪伴”李想度过了此后的多个难关。在出行成为最重要的投资赛道之一的今日,两人的“战斗友谊”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明势资本是车和家的天使投资人之外,还与李想一起投资了一些自动驾驶的项目。黄明明评价李想“是少有的能看到汽车产业、出行市场终局的人”。

未来,出行空间加上自动驾驶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景。黄明明与李想对于市场有个共同的判断:中国会成为无人驾驶在全球的领先者。

黄明明认为,未来的汽车一定是朝着电动化、智能化、无人驾驶的方向演进。随着电池技术、电池能量密度的不断提升,电动汽车也将迎来爆发式发展,无论是体验还是性能,都将超过传统燃油车。

明势资本已经进行了布局了:投资了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易航智能和知行汽车科技,激光雷达技术方面的流深光电,还有专注于车载以太网芯片的公司裕太车通,做图像视觉处理的法视特,以及专注于大数据分析的神策数据等。

“未来,汽车将会是一个全新的物种。”黄明明这样对36氪说,而投资其中优质的企业,则是“帮我买了一张通向未来的一张船票。”

10月17日,明势资本宣布完成第三期美元基金的募集,该期基金总规模为1亿美金。本轮募资完成后,明势资本共管理3支美元基金和1支人民币基金,总管理资金规模达到25亿人民币/等值美金。与此同时,明势资本人民币二期基金也于近期启动募集。

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正经历寒冬,2018年上募集资金同比下滑55.8%——明势资本却称,自己在不到一个月内就完成了美元III期基金的首次交割,并在三个月内超额募集完毕——这算是不错的成绩。

明势专注新技术投资,而市场正向此转向有关。

在2017年中,明势资本共有21个项目完成了B轮和C轮的融资,一共有13个项目估值超过1亿美金,15个项目预计在2018年收入将过亿,其中两家有望净收入过亿。2017年明势资本全年投资成本2.2亿元人民币,所有项目融资额达65.6亿元人民币。

“中国的人口红利在劳动力供给和消费人群的供给都到达一定上限。这带来的核心变化就是各行各业都要通过技术驱动来提升原有的行业效率,尤其是制造业。” 理工科出身的创始合伙人黄明明说。基于这个判断,明势资本在初期就确立将智能制造、智能硬件+IoT、AI和大数据作为投资方向。“明势资本不追赶风口。”

以下为专访对话整理:

未来属于智能出行

36氪:车和家是明势资本系的“大师兄”,假如说给你精力分一个百分比,你有大概多少精力是在车和家这边?

黄明明:占一定的比例,因为毕竟我们投到现在投了100多家企业了,车和家无疑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不光是明星企业,车和家现在成长到这么好的阶段了,很快下一部分的融资会有大概30多亿美金到40亿美金这样的一个体量,也会有很多人来帮忙他,我们会持续保持非常密切的互动。总的来说,智能出行,造车——包括造车的产业链的上下游,这两项至少各占了我们三分之一的侧重点和资源,工业制造是另外的三分之一。

36氪:李想在最早的时候就讲车和家是要做出行,你怎么看造车和出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黄明明:对,把车做好了是一个几百亿美金的事情,把出行做好是过千亿美金或者是甚至大几千亿美金的生意。

36氪:作为车和家唯一的天使投资人,现在各家都在融资,包括蔚来、小鹏等,从你的角度会有压力吗?

黄明明:造车肯定要花很多钱,这个李想也非常清晰,他是非常朴实的创业者,他觉得好的产品最后是靠产品自己来说话的,是靠真正优秀的组织架构和优秀的产品加服务去碾压别人的、但是到造车这个过程,他也真的很清晰地认可到就是资本,尤其是前期的资本对他很重要,但是他从来不把这个事情作为他的最重要的事情,因为你如果把这个事情做成最重要的事情,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36氪:不仅看车和家,整个这种新造车势力的现状和未来的这种机会,你怎么看?

黄明明:其实大家都没想明白一个问题,就是造车根本不是新造车之间的竞争,而是跟燃油车之间的竞争。

很多新造车企业在忽悠各种情怀,但我们说“别把消费者当傻子”,他可能听你忽悠情怀,来参加的你发布会,真的让他掏钱时,他会做最现实的选择——他一定是拿你的车和同等价位的燃油车去比的。

今天我们看见了大多数的电动车的定价,就是不要说和同等价位的燃油车比,跟比他它低几万块钱甚至十万块钱的燃油车比,它的性价比、它的性能、指标、内室的配置都远远不如前者,因为它一旦规模上不去,它的成本就下不来。

36氪:对于投资人来讲,能跟自己投资的项目创始人有这么紧密的关系似乎非常难得。

黄明明:这个是我们做投资——尤其做早期投资的行业最大的Bonus,我们是在最早期接触这些、未来有可能成为领军人物的企业家,在这个阶段结下的战斗友谊,跟他一起共同成长。李想比我小将近十岁,但是很多东西我是跟他的交流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很多东西也是获得启发的,这样的东西,所以这个是我们干这个行业最有意思的地方,或者是最大的收获点,所以这个可能是抛开赚钱之外的我认为最大的好处。

36氪:明势资本在投资大的出行市场上是一个什么样的考虑?您怎么看现在整个出行市场现在还有的一些机会?

黄明明:如果我们按每公里使用成本来看,所有的网约车的平台、共享出行的平台,包括将来自动驾驶的运营平台,最后大家比拼的都是每公里的运营成本,这个成本拆解到车辆的成本,拆解到车辆运营的成本,包括燃料的成本,为什么大家说电动车会在共享平台里面未来的出行里面绝对胜出呢,因为从成本来说可能是现有燃油车的1/10都不到。

提到出行场景,我们又把它划分了一下,今天的主流的新能源造车企业针对的都是一二线城市提供的车型,在中国广袤的三、四、五线城市还有一个巨大的群体。整个两轮、三轮加上低速电动车,在中国有2亿多的保有量——这是中国最大的一个出行工具的保有数量。

如果从出行的场景和用户的区隔来说,我们既投资了针对一二线市场的中高端的像车和家这样的企业,在广袤的三四五线城市也有清行电动这样的产品和服务。此外,还有小牛电动这样的出行方式。

小牛电动现在已经是欧洲销量非常不错的两轮电动车,我们看到即使是在汽车产业已经发展了一百年的欧洲最先进的国家,这种短途的方便的出行工具,依然是有巨大需求的方式。所以我们认为,对出行场景和用户群的划分其实也分不同的场景和划分。

 

36氪:传统车企也都在布局出行市场,包括像宝马、像奔驰、福特他们都提出未来我们是一家出行服务公司,同时像美团、携程、高德也都在布局网约车的市场,所以整个出行市场现在出现了一个很大的变化,你怎么看现在出行市场这样一个大家都在疯狂涌入,是不真的符合市场需求呢?或者这里面有没有投资机会?

黄明明:我们一直讲的一句话,叫做没有传统的企业、只有传统的思维,所以你怎么定义他是一个传统的车企还是一个新兴的造车企业,我们觉得是他的认知决定的。奔驰、宝马这次的反应速度我觉得还是挺快的,恰恰印证了我们刚才对未来出行大的判断,就是无人驾驶+出行空间,我相信他们也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也是在积极的布局这个领域。

这里面可能最后决定胜负的,我认为还是一个认知。就像我们一直喜欢做的一个比喻就是——在智能手机时代所有传统的做功能机的大厂其实并没有坐以待毙,诺基亚、摩托罗拉都是在花几十亿美金、上百亿美金在开发自己的智能系统、在出自己的智能手机,但是最后认知决定了苹果一骑绝尘。

为什么今天奔驰、宝马、大众都出了电动车,但是特斯拉却是最成功的,最初没有人敢做OTA升级,这里面就有认知巨大的反差。最后决定胜负的我认为不是在技术上面,因为毋庸置疑在整车的制造,不管是工艺、技术和经验的积累上面,传统车企具有巨大的优势,特斯拉出的那个车被所有的专业懂车的人喷的体无完肤,工艺制作水平之差,但是大家不要忘了,苹果第一代手机刚出来的时候被多少人喷过,打个电话就发热,连最基本的手机通讯录都做不好,发个短信也不方便,但是最后胜出的是苹果,所以我们认为我们比较确信的是,在智能出行的这个领域可能会发生同样的事情。

自动驾驶的投资策略

36氪:如何看待整个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

黄明明:我觉得短期内可能没有媒体报道地那么热火,但是真正到来的时间比我们大多数人想象的要快。

36氪:自动驾驶在中国的应用的时间要比美国和欧洲早,你怎么看呢?

黄明明:自动驾驶目前最应用快的只有中国和美国。从政府的角度和整个文化角度来说,只有这两个国家在科技驱动的创新上最积极努力。中国可能强制在一些地区率先实行,美国的自纠错的能力和系统的能力也很强。所以这些方面我们觉得最快落地的一定是中国和美国。

36氪:大家都在讲新造车的窗口期,你觉得新技术的窗口期指的是什么?

黄明明:就是核心技术的窗口期。如果把自动驾驶放的长远一点的话,还是有挺长的时间窗口期的,但是在偏商业的运营方面可能更快落地。因为商业的运营对车、对传感器成本的要求相对比个人低很多。因为个人开车要处理的问题、面临的场景是比一个在有一定固定的场景和运营要求下自动驾驶要复杂很多。

36氪:在自动驾驶核心零部件的投资布局方面,对投资人来说有哪些难点和挑战?

黄明明:第一,要对产业要有足够的深入的了解,不能说一听这东西是一个新东西、好东西就去投。第二,需要结合一些其他产业。我们的激光雷达也好,做驾驶的产品也好,都是会拉上车和家一起投资。我们认为,除非融资能力特别强可以先不讨论工业化、产业化、商业化的问题,否则就需要不停的靠融资去支撑这个团队。

36氪:在这种投资策略上,你和李想怎样达成的共识?

黄明明:其实还真的没有说咱俩定一个产业同盟计划什么的,我会经常向他求教哪些核心零部件,哪些技术在未来新的智能电动车物种上会用到的。有人问你们会想到投这个?就是我们在讨论车联网技术,包括车联网安全的时候,李想说了一句“先别扯什么车联网的安全,最基本车的数据传输现在的工业总线都支持不了,应该看他做底层设备的公司”。正好我们看到出了一家公司,我们就投了这家公司。

36氪:在自动驾驶方面的新创业的机会中,针对传感器一些核心的部件,本土企业的布局有哪些优势?

黄明明:在比较传统的传感器领域,我们认为创业公司相比这些成熟的公司机会相对来说小很多,因为车这个东西对车规、安全性要求很高,获得车厂支持进入到供应链体系,本身就是一个极长的使用周期。

我们之所以投流深光电,是因为它在激光雷达军工做自己的事业,所以其本身在光学架构的设计上有自己很独特的能力。Velodyne一台一天才能出几台,而我们大概能做到每五分钟可以出一台。

36氪:在自动驾驶方面,本土项目的融资目前是不是也会有很多的困难?

黄明明:是的,我大多数投资人看重自动驾驶的人工智能、强算法去投资,比如投一些无人驾驶研究的团队。所以特别懂人工智能和算法的团队比较受到主流一线美元基金的亲睐,估值也会很高。

而我们投的这两个团队(知行汽车、流深光电)会跟投资人说,人工智能很重要,但现阶段用不到,现阶段需要的是一些基本的东西,对车辆的控制以及多传感器融合,而且是符合车规的、低成本的传感器的融合。有些团队拿一个动辄是几百万的传感器设备、强服务器设备的样车做一个方案,用户是无法承担得起这么高额成本的。

我们认为做到产品化,做到工业化,做到最后的商业化,这个才是所有科技类公司要迈的几个门槛,因为我们在科技类的项目比较多,不管在哪个领域,从实验室里进到真正的工业化是比较难的。实验室验证的东西99%永远不可能真正进入到工业化,我们来说,我们是说要和科技投资一定要和产业走的足够的近,足够的深。

36氪:很多企业在和BAT合作,留给这些自动驾驶项目的空间与时间有多大?

黄明明:目前只有百度有自动驾驶方面的解决方案,比如说百度阿波罗平台,它是一个通用的平台。而对车厂来说需要的是一个一对一的解决方案,但是到目前没有听说有大互联网企业能够有能力拿出一对一的解决方案,也就是给我们投的这些自动驾驶公司留下一个巨大的创投机会。

36氪:你觉得智能汽车和自动驾驶,到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达到一个爆发的点呢?或者说,投资才能得到经济效益呢?

黄明明:我觉得这是两个不同的时间点,产生资本的回报可长可短。但是像车和家李想这样的,他可能认为整个电动车,不要说下半场到来,可能连开场的口哨还没有吹响呢,车都还没面市,而且现在做的大多数是一代的电动车的1.0——只是纯电动车的,2.0是智能化汽车,3.0是具有自动驾驶的汽车,这是一个长跑,所以每个企业家对汽车出行产业的终局看法和判断是不一样的,但是他和产生回报是两回事情,这就是为什么经常老有人问我说,觉得有一些很不靠谱的公司估值涨的那么高,我们就说可能估值和产业价值会有时间上严重的背离,但是我们希望投的是那种真正在长期能够有核心价值的公司。

36氪:你觉得未来的汽车是什么样?

黄明明:未来汽车会是一个全新的物种,而且会影响到我们未来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所以我那天自己内部交流,有幸投到车和家这样领头羊的企业,可能真的是帮我买了一张通向未来的一张船票。原来马化腾做出的微信,是他们通向移动互联网的一张船票,大家都在想移动和智能手机之后是什么?一定是智能出行和智能车辆。我觉得因为和车和家这个合作,有了这样的一张船票,虽然过程可能会无比艰苦,但是我们对它越来越有信心。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