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个多月,我国自主研发的一台4500米级自主水下机器人小黄鱼,在地形地貌极其复杂的西南印度洋,完成了200多平方公里的勘测,并首次带回“精细”的海底地形地貌图。
“潜龙二号”是由大洋协会牵头,在国家“863计划深海潜水器技术与装备”重大研究项目的支持下,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与海洋二所共同研制的。这是一场应用实战,它完成了我国第40航次大洋科考的第二航段任务,打破了我国深海潜器下潜持续时间、勘测面积、稳定性等纪录,也发现了多处热液异常点。
在第二航段,“小黄鱼”8次下潜到地形地貌极其复杂的西南印度洋海底,硕果累累。它完成了7次长航程探测任务,累计航程近七百公里,在应用阶段的下潜时间也累计达近200小时,接近第一航段的四倍。且基本每次都实现或接近30小时的最大工作时间,其中最多一次连续完成了4个长航程。
正因为周边有洋脊、断裂和火山活动,才出现了具有极高科研价值的热液区。但这些地方的海底地形也极为复杂,在此之前,从未有中国的自主水下机器人(AUV)近距离观察它,也因此无法获得较大范围的近海底资料。
在我国开始使用无人潜器探测前,通常用科考船自带的多波束等声学手段扫描大洋深处,精度通常为50米一个点。而潜器距海底在几十米到100米之间,精度能够达到1米甚至半米。这200多平方公里的三维图,也是我国无人潜器第一次带回如此大范围面积的“精细”海底地形地貌图。
目前的“潜龙一号”和“潜龙二号”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而国外AUV的应用次数更多、技术更成熟。在未来,我国的深海自主机器人将向更深、更远、更智能的领域发展。(文|3sNews 龙薇)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