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第二届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在南宁举行

2014年9月14日至19日,由科技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在广西南宁召开。


泰伯网

泰伯网
泰伯网
泰伯网

  2014年9月14日至19日,由科技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在广西南宁召开。作为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的年度标志性活动,本次大会以“创新·合作·发展”为主题,包括高层合作论坛及产业技术合作需求推介会、中国—东盟科技创新政策研讨会、中国与东盟农业科技论坛、第1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先进技术展、中国—东盟北斗技术转移研讨会、中国—东盟技术对接洽谈会、考察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等多项活动,参会代表来自国内各省市以及东盟各国,总人数超过800人。中国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以及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等东盟国家科技主管部门官员出席高层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黄日波副主席出席大会并致辞。

  论坛开始前,中国与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等各国科技主管部门、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相关领导共同见证了合作项目签约,以及中国—东盟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揭牌。签约项目包括共建中泰技术转移中心、中老技术转移中心、共建东南亚移动支付快速通道、共建北斗及地球空间产业示范基地、卫星导航合作、中泰科普合作、农作物科研合作基地建设等共15个。

  曹健林副部长在主旨演讲中介绍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最新进展以及中国—东盟科技伙伴计划实施进展情况,就共建双边国家联合实验室、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中国—东盟遥感卫星数据共享与服务平台建设、东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等科技伙伴计划下重点工作进行了阶段性总结。他指出,科技伙伴计划坚持平等互利、需求导向、能力建设和广泛参与的原则,通过开展双边和多边合作,共享科技发展经验,有助于增强区域内各国科技能力,得到中国和东盟各国领导人的高度关注。科技伙伴计划有关工作被列入2013年10月中国与东盟成员国领导人共同发表的《纪念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联合声明》。曹健林副部长还介绍了中国科技部围绕落实该联合声明,将推进的科技伙伴计划下阶段重点工作:一是继续大力推进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遥感卫星数据共享与服务平台以及东盟国家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等现已启动的合作;二是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政策交流与合作,为此中国科技部将成立中国-东盟科技创新政策研究中心,并与各国科技政策研究机构共同构建协作网络,分享各国在科技规划与战略、科技发展规划、科技园区与孵化器建设、创新创业支持政策等方面的经验;三是加快构建中国-东盟农业科技协作网。为中国与东盟各国农业科研机构、农业大学、农业企业和农业协会搭建交流与合作平台;四是大力推进中国-东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行动计划实施,致力于提升各国开发利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技术水平,推动各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能源结构转变和升级,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挑战。

  柬埔寨工业与手工业部副国务秘书TUNG CINY、老挝科技部副部长Sakhone CHALEUNVONG、缅甸科技部副部长Ba Shwe、泰国地理信息与空间技术发展署署长Anond Snidvongs等东盟国家科技主管部门官员在主旨演讲中也结合本国科技发展情况和重点工作,介绍了对与中国开展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的建议。此外,柬埔寨工业与手工业部副局长 Sok Chea ,老挝科技部技术创新司司长 Soumana CHOULAMANY,缅甸科技部科技研究院处长 Phyu Phyu Win,泰国工业联合会可再生能源产业分会副会长 Suwat Kamolpanus,印尼工商会馆会长 UTAMAKAJO,缅甸可再生能源协会中央执行委员会成员 U Win Kyaing等中外企业和机构代表进行了产业技术推介,受到参会代表的普遍关注。

  泰国国家科技发展署、泰国宋卡王子大学科学园商业孵化中心、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光谷北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深圳海王集团等120多家企业、机构,共130多个合作项目参加先进技术展。参加对接洽谈的企业和机构达到215家,其中包括泰国科技部、泰国能源部、缅甸可再生能源协会、马来西亚生物质工业联合会、越南啤酒协会、新加坡宇东集团、绿字(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佑景天(北京)国际水环境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机构。围绕现代农业、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五大领域,组织开展4个专场对接会,对接项目数达220多项。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下一篇

构建“空间考古学”时机已成熟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