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包括淘宝网、腾讯在内的一些企业已经做得相当出色。但是,十家企业中两家赚钱八家亏本的残酷现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单凭它们也无法支撑一个产业的未来,尤其是在外资大举进入的背景下。
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完全商业化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
2006年12月15日,国内纯互联网企业——网盛科技(002095)在深交所A股上市。虽然当天以高出发行价383.32%的价格开盘,但还是难禁股民的认购热情。在以68.90元成交2笔119.29万股后,又先后在9时30分、9时48分及10时05分被迫临时停牌。全天股指最高达78元,最低也有53.05元,最后报收于62.8元,涨幅351.05%,当天募得资金10亿元人民币。
中国科学院互联网研究中心金大鹏研究员指出,网盛科技受资本市场热捧的迹象表明,蓬勃活跃的互联网产业已经对中国社会生产、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而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创业团体翻倍增加和网民数量的急剧上升,国内互联网产业的“爆炸式”增长时期即将到来。
金大鹏同时表示,任何产业的生存都必须经受市场考验,而价值创造将是这一考验的唯一衡量标准。虽然得益于草根、精英、投资等不同群体加入,国内互联网企业在分享创业经验中初尝了商业甜果,但商业化程度整体来看还很低。
“网盛科技受到热捧的情况也不会成为个案。但中国互联网要实现完全商业化,将是互联网产业今后发力的重中之重。”金大鹏说。
走向明处的互联网
互联网产业在中国真正开始的时间并不太长,但它却发展得很快,并迅速陷入同质化竞争。摩根士丹利全球副总裁季卫东分析说,空白市场能使先入为主者把持早期优势,模仿与拷贝也能成就最先几家涉足企业,但它们都是盲目的。当门户网站不再成为必然成功的案例时,这个产业就集体迷失了方向。本世纪开始后的这几年时间里,无论是尝得甜头的大型门户,还是创业者都在寻找这个答案。
现在,他们找到了这个答案。季卫东告诉《IT时代周刊》,商业化概念被提出并被付诸实践,很好地解答了互联网的“出路”问题,也促成业界对未来趋势达成以下三点共识:
共识一,内容至上。它实质是强调互联网海量信息的巨大影响。虽然这个产业相当部分的资源都是由网民自发复制产生,但却成了推动其向前发展的直接力量。跟贴、炒作,网络力量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被释放出来,震荡整个社会。正是因为如此,近几年来不断冒出一些诸如“天仙妹妹”、“国学妹妹”和“芙蓉姐姐”之类的网络红人,尤其以“芙蓉姐姐”最为突出。有人统计,在2005年,平均每10秒钟就出现一个关于“芙蓉姐姐”的网站。由此带来的后果是,“芙蓉姐姐”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就实现了个人成名的原始积累,这让其他需要走4至5年传统道路才能出名的明星们自叹不如。
共识二,竞争复杂化。现在,没人会怀疑互联网作为重要传播渠道的价值,也承认它具有让新旧媒体自由沟通的平台优势。调查资料显示,仅2005年中国互联网产业规模达到375亿元;预计2010年时,将突破1550亿元。如此巨大的市场让国内互联网企业争破了头。在无线领域,TOM短短2年时间就击败新浪成为老大;网游方面,2年前占据半壁江山的盛大如今却被网易吞下了它40%以上的份额;广告上,这些年来新浪和搜狐一直处于拉锯状态。
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张西明副研究员也指出,加入WTO后,我国互联网业将迎来外资的全线竞逐。尽管目前冲击高潮还没出现,但需要提醒的是,已经有不少实力雄厚的国外资本通过参股中国公司的方式埋伏在产业中。允许它们与国内企业平起平坐,竞争的惨烈可以预见。
共识三,服务不断升级。它是产业自身发展的必然性,也有来自竞争的压力。而升级内容既有硬件方面的设备投入,更有软件方面的技术更新。IDC的高级研究员Shira Levine认为,越是成熟的产业就越是以客户为中心,其服务也越加主动。面对不同客户的不同要求,企业应该重视客户的体验,降低客户体验成本。目前,已经有不少互联网企业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它们从其他成熟产业中得到灵感,并不惜花费重金从知名企业挖来市场营销、品牌推广、消费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做企业的战略顾问。
商业模式是关键
专家们一致认为,洞悉产业发展趋势,只是制定策略的预备前提。要真正实现互联网产业的完全商业化,首先需要企业跨过商业模式的门槛。模式选择,很大程度上又制约着企业把网络产品和服务转变为现金收益,赢家与输家往往在这上面首先得到区分。
当前,门户网站、电子商务、网游和搜索引擎一直是互联网企产业盈利的主要商业模式,其他的商业模式,诸如网络招聘、网络社交、远程教育等也逐渐被看好。但还是有必要对这些模式做更简单的分类,把它们划分为媒体盈利模式和服务盈利模式,以便更好地审视它们的现状。
在研究以博客为代表的Web2.0在盛极一时之后逐渐归于平寂的因果关系后,金大鹏研究员认为,虽然Web2.0能够跳出传统的“海量、快捷”做“交流、互动、分享”的文章,也十分迎合当前年轻受众渴望新鲜、便捷的胃口,但是过度概念炒作让它很快就招致“泡沫”的怀疑,所以其真实作用还有待观望。
他告诉《IT时代周刊》:“在新浪、网易和搜狐等一些屈指可数的成功典型背后,绝大部分互联网企业还在艰难摸索。”
而事实是,因为长期不能盈利,绝大部分互联网企业所谓的商业模式正在陷入尴尬;而找到路子的企业也照样摆脱不了某些因素的困扰。例如,依靠收取广告费生存的媒体盈利模式难克三大制约:一是保证不了较大的流量绝对值;二是无法做到流量具有较高的针对性;三是不能确实有效地把信息传到有价值的客户身边。另一方面,服务盈利模式也存在着无法提供差异化服务,难于提高用户的黏性以及忽略盈利渠道的建设,致使市场环节断裂的操作误区。
前任MSN中国区总经理罗川曾形象地说,优秀的商业模式好比是为商铺找到一个最合适的开张地点,既能保证商品流通,也能保证可观的现金流;反之则可能断送一个企业的前途。
在这方面,虽然包括淘宝网、腾讯在内的一些企业已经做得相当出色。但是,十家企业中两家赚钱八家亏本的残酷现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单凭它们也无法支撑一个产业的未来,尤其是在外资大举进入的背景下。罗川解释说,“有些企业过于简单地认为商业模式可以照搬照抄,有的甚至连自己企业要做什么都不知道,经营就像瞎子摸象。不为过地讲,那些获得了些许成绩就自认为这个市场尽在自己囊中的企业,其实只是手伸得长,扒着商业化的大门摘取了一些微小的利益而已。”
那么,互联网产业的出路究竟在哪里?“低商业化必亡”的现实是否已经警醒了中国的互联网企业?
国家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的一席话多少有点宽慰人心。他向产业界表示,绝大部分的国内互联网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当前的危机,它们已经积极主动地向国外成功互联网企业和本土出色的同行看齐。“已经过去的2005年见证了国内互联网产业的全面复苏,而正在进行中的一股声势浩大的合并风,则是它们继续抗争的表现,我对此还是比较乐观的。”娄勤俭说。
同时,《IT时代周刊》从一些中小规模的互联网企业高层那里也了解到,尽管国内相当数量的互联网企业一直处于“割肉求存”或者是刚好满足“温饱”的状态,但它们都普遍有这样一个信念:不能放弃巨大的国内市场。它们同时也相信自己能很快告别现在的迷惘。
最新资料表明,中国网民数量已超过1亿,居世界第二位。预计在2007年,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而作为中国进入信息社会的一块重要阵地,互联网发挥的作用已经无可替代。
“相信这些利好因素能在这个特殊时期,为中国的互联网产业的完全商业化再添一把力。”罗川说。
(记者/李默风)
{{item.content}}